
0人評分過此書
「再東方化」是多重而動態的概念,它包括對東方主體的反思、重構、重生、重返與重新詮釋。在亞洲,再東方化取徑必須面對早已內化的西方;而在臺灣,再東方化則不得不面對已經內化了的中國與中華。在全球化的時代,臺灣-東亞的知識分子與文化工作者無可迴避,必須為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知識生產和實踐肩負起在地論述的時代責任。
- 叢書序 /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叢書
- 推薦序 / 整合兩種文化 一新經濟耳目
- 作者序
-
緒論INTRODUCTION 再東方化:「文化經世」作為文化政策與治理的取徑及方法
-
世界近代史視角下的文化「東方主義」到「再東方化」
-
從「西方」、「中國」到「亞洲」作為方法
-
「再東方化」作為一種反思路線與論述取徑
-
「文化經世」作為方法:尋求在地文化政策批判論述的可能性
-
文化經世與文化治理:重回世界近代史的文化辯論
-
文化經世對當代臺灣文化治理的實質意涵
-
-
CHAPTER 01 當代文化治理的形構、邏輯與分析架構
-
文化的意涵與分析取徑
-
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的互動關係
-
當代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治理結構
-
文化與治理:文化研究、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
-
當代文化政策研究的再東方化
-
-
CHAPTER 02 臺灣文化治理與文化政治體制
-
《文化基本法》草案的研擬背景與緣起
-
《文化基本法》的立法目的與架構
-
《文化基本法》與核心文化價值凝聚
-
《文化基本法》與文化權利的保障
-
《文化基本法》與文化政策的基本方針
-
《文化基本法》與跨部會文化治理體制
-
《文化基本法》與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翻轉文化治理?
-
-
CHAPTER 03 文化治理與文化經濟論述
-
當代文化經濟論述的問題化
-
文化與經濟的一體與斷裂:東、西方道德經濟與政治經濟學傳統
-
經濟作為一種文化:文化經濟知識體系的重新縫合
-
文化與經濟價值邏輯的揉合:對立?滲透?互為主體?
-
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再辯證:資本主義與文創產業作為一種跨國文化形式
-
文化經濟模式的階段性轉變:當代文化經濟的價值典範轉移?
-
文化經濟生態體系的永續性:邁向一個更寬闊的文化經濟價值衡量框架
-
-
CHAPTER 04 臺灣文化經濟體:藝文補助、文創產業與國際文化貿易
-
國家的整體「文化經濟論述」是什麼?——臺灣文化經濟體
-
臺灣的藝術文化補助機制:福利模式
-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中的文化經濟論述:競爭與成長模式
-
對外文化貿易與文化例外的爭議:兩岸文化貿易與TPP
-
國家文化經濟政策論述:邁向創新模式的臺灣文化經濟體
-
-
CHAPTER 05 文化治理的社會論述
-
文化的社會治理與「文化自理」
-
公共領域與文化公共領域的結構
-
文化公共領域的結構
-
文化公共領域的參與「理性」與「心態」:文化邏輯與人文價值的逆反
-
知識分子與文化公共領域:參與技術與機制
-
底層公共領域與文化反抗
-
文化治理與文化反抗的行動策略
-
-
CHAPTER 06 臺灣的文化公共領域與文化反抗
-
當代臺灣文化公共領域論述與文化治理
-
臺灣視覺藝術公共領域:以視盟和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為例
-
風雲再起: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與文化公共領域
-
臺灣的文化自理與文化公共領域
-
-
結論CONCLUSION 文化治理「再東方化」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
當代東亞文化治理的再東方化現象
-
本書核心提問與回應
-
文化治理網絡與生態體系作為整合性分析架構
-
文化治理「再東方化」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
崛起中的臺灣及東亞文化政策論述與實踐
-
-
參考文獻REFERENCE
-
外文部分
-
中文部分
-
-
附件APPENDIX
-
附件一: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案」(1060426 公聽會後修正版)
-
附件二: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案」(1060831 修正版)
-
附件三:2015-2017 年臺灣文化治理相關新聞表列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