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攸關青春:青年工作的論述與對話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8139161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從佔領運動、通識科爭議以至社會階梯凝滯都跟青年息息相關,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攸關青春:青年工作的論述與對話》剖析青年心態,以及社會結構對他們的影響,為當前香港的爭議提供註腳與答案。

新書由專題文章與回饋文章組成,集合青年研究成果,以及兩岸四地青年工作者及學者的實務經驗回饋,締造學界難得的交流機會。

《攸關青春》作者們擁有豐富的青年工作經驗,內容具備扎實的學術研究論據;作者們更走出「象牙塔」,從青年的角度與敘事方式等揭示社會問題,既能引起青年共鳴,也為面對諸多困難的青年工作者注入強針心。

要全面認識香港青年,議題不得不從青年工作經驗與學術角度出發;要有真正認識香港年輕一代,不得不讀《攸關青春》!

潮流興輕蔑青年?甚至與年青世代為敵?

在香港,有某行政會議成員曾說:「近來,多了人移民,不是因為怕共產黨,而是怕了年輕人……」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也說:「點樣放心20年後將香港交俾呢班人去管呢?」另外,有親中工會頭目更說,放棄那些「在政制層面走向極端,用犯法手段破壞法治」的年輕人。在一片懼怕、不放心、放棄年輕人的政治低氣壓下,本書的出版真是有點「不合時宜」。

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的《攸關青春》,旨在分享學者與社工對青少年在文化、理論、政策和實踐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雖然年輕人生活在有很多「框架」、限制和挑戰的環境中,但此書讓人從年輕人的角度了解和思考貧窮、權威、疾病、愛與性、甚至是生命和死亡的意義,在回應部分邀請了中、港、台、澳四地的學者、社工及輔導人員加入對文章的迴響、反思和對自身本土工作的一些想法或意見,把反對舊青年研究的種種說法,整合成一套新的青年研究。

本書內容分成三個部分:

文化與青年工作新對話
社工實踐與青年工作新對話
政策與青年工作新對話,這亦是浸大青年研究及實踐中心的三大關注範疇,書中內容正正探討青年文化、青年服務及青年政策。
文章主題由「身體運用」到「生死教育」再到「青少女墮胎經驗」,以至「精神病患」、「青年貧窮」和「兒童發展基金」,藉著研究工作與對話交流,把主流的、建制的、陳腐的青年研究石頭搬開,查看石頭底下藏了些甚麼。

精彩內容
作者們把媒體與社會規則所塑造的香港青年形象重新解構,呈現實他們的真實面貌:

拆解時下青年心態
邵家臻

Hea 是如何煉成的:
社會結構改變,其影響對青年勞工及準勞工(學生)甚為明顯。首先,這對青年勞工產生一種新的異化,因為他們失去了建立技術的機會、失去建立長久關係,只有少部份青年或可以進入核心的穩定職位,大部份的青年只能進入弱勢/邊緣勞動者的層次,嘗試學習淺薄的「才能」。這種新異化並非出於刻板、沉悶,而是出於彈性(Sennett, 1998)。不過,最叫青少年無所適從的是,縱使經濟及商業論述不鼓勵「匠人精神」、承諾、委身,但又將青年打造成具創意、有冒險精神、靈活的群體;但在學校、社福機構的道德論述中,又不斷強調舊資本主義的工作倫理,例如禁慾、自律、不應怠惰、積極、守諾言、愛你的工作、敬業樂業等,將青年鎖在一個兩難的位置:留在家中又被貼上Hea、隱蔽的標籤,出外玩耍、認識朋友又被認為Hea、不用功不專心學習。這種論述的矛盾性造成青少年「品格與經驗的衝突」,更突顯了成人世界對青少年的偽善及不一致。對於不能符合「彈性」、「適應新事物」的標準的年青人,則只能責怪他們不夠上進、積極、「太Hea」,需要被改造。

正視敏感議題
陳嘉祺

身體與青年工作實踐再思:
很多時外在環境的壓力引致女孩對於性慾都不敢發聲,不願表達自我的感受,於是感受到壓力時會選擇沉默去對待,以致對自我身體造成內在的壓迫。雖則這些身體規訓以及約束她們的性慾望令她們可處於身體、社交及情緒上獲得安全,這亦似乎是一個合符邏輯及可被理解的原因。然而,這亦令女孩在一個社會系統中失去路徑如何建立正面的力量面對她們的生活。

重視學術研究工作
黃昌榮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及青年研究實踐中心副主任

蘇細清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

剖析青年貧窮問題癥結:
絕大多數(84.8%)受訪年青人認同「未來十年青年貧窮會否持續惡化」,對解決青年貧窮問題的前景普遍持悲觀看法。因此,政府應正視及加強政策上的支援,給予年青人一個更友善的社會環境以及有憧憬的未來。另外,九成半(95%)受訪者認為未來十年香港財富懸殊問題會持續惡化,持相反意見的不足半成(4.8%)。這反映了一般市民對香港的未來十分憂慮,對解決貧富懸殊問題並不抱持樂觀態度,對於解決此問題的訴求也只會愈來愈強。故此,解決青年貧窮問題絕不能脫離此社會背景,貧富懸殊問題與青年貧窮問題必須一併看待及處理。
  • 序一 秦安琪
  • 序二 邵家臻
  • 序三 梁瑞敬
  • 第一部分 文化與青年工作新對話
    • 第一章
      • 沉重的肉身?身體與青年工作實踐再思 陳嘉祺
      • 回饋 吳綽靈
    • 第二章
      • Hea:一個青年文化研究的觀點 歐陽達初、邵家臻
      • 回饋 梁啟賢
      • 回饋 葉大華
    • 第三章
      • 善死:關於生命的另一種教育 邵家臻
      • 回饋 吳國偉
      • 回饋 涂敏霞
    • 第四章
      • 邊緣青少年對權威的觀感:兩性親子關係之啟示 陳德茂
      • 回饋 趙文滔
      • 回饋 曾醒祥
      • 回饋 劉柏傳
    • 第五章
      • 舞動的詩:我是我身體的匠人 邵家臻
      • 回饋 劉劍玲
  • 第二部分 社工實踐與青年工作新對話
    • 第六章
      • 精神病患的痊癒旅程和痊癒元素 楊劍雲
      • 回饋 楊秋苑
    • 第七章
      • 未知死、焉知生:雪晴與爺爺的故事 梁瑞敬
      • 回饋 曾醒祥
    • 第八章
      • Shall We Talk? 與讀寫障礙的一場對話 陳德茂、林嘉欣
      • 回饋 涂喜敏
    • 第九章
      • 敘事中的同行者(Mentorship in the view of Narrative) 胡可兒
      • 回饋 周燕珊
      • 回饋 胡穎怡
    • 第十章
      • 香港青少女墮胎經驗:性別、年齡及階級的建構 洪雪蓮
      • 回饋 羅懿明
  • 第三部分 政策與青年工作新對話
    • 第十一章
      • 「活躍公民」概念如何擴展「自食其力」與「國家規劃」青年工作模式的討論 余偉錦、羅秀芳、劉紅鑠
      • 回饋 賴偉良
      • 回饋 謝泰澍
    • 第十二章
      • 年青人眼中的青年貧窮 黃昌榮、蘇細清
      • 回饋 葉大華
    • 第十三章
      • 資產為本與兒童貧窮:「兒童發展基金」項目社工的視點 馮國堅
      • 回饋 劉柏傳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