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綜觀人類文明,水利知識技術的運用實為沈默但卻重要的科學技術。在當代科技社會中,世人能清楚明白水利工程技術的營建方法與原理,也可從科學家與工程師的規劃中一窺美好未來的藍圖,然而卻難以掌握工程技術背後的社會性、科技風險與衝擊。同時,水利科技並非只關乎科技技術本身,亦與全球環境變遷、在地知識、公民參與、科技風險相互交織為緊密且相互影響的科技權力網路。本書在工程學者、氣候學家、社會學家對談下,以臺灣水利資源現況、政策與風險為主軸,剖析科學知識、科技技術、社會論述、風險協商多組的競合關係,進而探索科學知識與科技技術內部的社會性,也可窺究科學知識與科技技術對於社會影響與衝擊。在跨領域的討論下,引導閱讀者進入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領域,瞭解臺灣水資源的技術與生活政治。
范玫芳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林宗德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河清
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教授
潘美玲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楊谷洋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駱冠宏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
- 整合是為了增強 融合是為了創新 曾志朗
- 既有歷史之鑑 亦具前瞻 黃志彬
- 編者序 范玫芳
-
水文水資源
-
導讀 李河清
-
氣候變遷的挑戰與因應 彭啟明
-
由環境正義觀點看水資源分配爭議 石慧瑩
-
-
災難常態化
-
導讀 潘美玲
-
因應氣候變遷之國土規劃策略 講師 李鴻源、整理 洪靖
-
天災也是人禍—社會科學領域的災難研究 林宗弘、張宜君
-
-
風險治理
-
導讀 范玫芳
-
水污染的治理:以香山為例 李丁讚
-
環境資訊公開的民主實踐課題─以霄裡溪光電廢水汙染爭議為例 杜文苓、李翰林
-
水治理之民眾參與:石門水庫集水區治理的經驗反思 彭渰雯、曾瑾珮
-
-
適當科技
-
導讀 林宗德
-
全球氣候變遷下台灣水利資源開發利用之危機與 因應之道 丁澈士
-
供水系統與原住民知識:以布農族望鄉社區水資源管理研究為例 林靖修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