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文學的表現在於語言,語言之於作者,猶如刀劍之於武者,但它到底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文學不應孜孜於修飾文辭,單以機巧為尚,它更應指向改變個體以至社會的局限,至少作為一種改變的能量,使微小的個人,那怕只是一種情感,也趨向於更大範圍的超越。
——陳智德
本書收錄四十七篇散文,分為四卷。卷一「啟悟之源」懷想敬慕的老師和前輩,卷二「方外同途」問道於同輩的文友,從他們的行止和著述中,標示出文藝所能達致的感悟,也渴求呼喚共同的路徑;卷三「這時代的文學」圍繞「香港文學」而發,當中有時代回溯、個人追憶、今昔反思和焦慮,可體會到作者長年仰視的文學理念;卷四「茶與書」以淡甘如茶的閒談開始,嘗試歸結談話,也藉以抒解卷一至卷三散發的若干鬱結。作者或抒懷或議論,文字蘊含煥發、感悟和超拔的力量,透過跌宕的思索、知性的筆觸,點染著今昔生活的種種。
——陳智德
本書收錄四十七篇散文,分為四卷。卷一「啟悟之源」懷想敬慕的老師和前輩,卷二「方外同途」問道於同輩的文友,從他們的行止和著述中,標示出文藝所能達致的感悟,也渴求呼喚共同的路徑;卷三「這時代的文學」圍繞「香港文學」而發,當中有時代回溯、個人追憶、今昔反思和焦慮,可體會到作者長年仰視的文學理念;卷四「茶與書」以淡甘如茶的閒談開始,嘗試歸結談話,也藉以抒解卷一至卷三散發的若干鬱結。作者或抒懷或議論,文字蘊含煥發、感悟和超拔的力量,透過跌宕的思索、知性的筆觸,點染著今昔生活的種種。
- 主編的話
- 自序
-
卷一:啟悟之源
-
鏡游方外獵書藏─紀念林年同先生
-
重讀《有人》,懷何喪先生
-
老大哥蔡炎培
-
鍾期榮校長的譯詩
-
在愛荷華大學圖書館尋訪溫健騮詩集
-
書衣的詩篇—《雷聲與蟬鳴》
-
舒巷城舊著原版漫話
-
徐訏的香港時間
-
在香港讀陳映真
-
《文藝新潮》的靈光
-
讀寫楊德昌─從電影到詩的紀念
-
中文世界裏的聶魯達
-
-
卷二:方外同途
-
活在共同年代的「新人」
-
袋裝書與別人的歌
-
正常讀者的目錄
-
詩的經文性與不可言說
-
文藝的同命與奇零
-
本源的暫現
-
曾是寂寥金燼暗
-
同命幽靈的對語
-
轉化中的覺醒─黑鳥音樂回顧
-
紀念黃家駒
-
-
卷三:這時代的文學
-
文學的停寫重寫
-
香港文學的提問
-
沙中線不滅的想像
-
香港的文學教育─從創作與研究的角度思考
-
香港的舊體文學
-
都市文化記憶
-
報刊與香港文學的「回潮」
-
到書展的路
-
香港文學節的想像
-
香港文學的民間自發軌跡
-
香港語言和文學的憂思
-
七八十年代的中文運動
-
香港故事依舊難說
-
這時代的文學
-
-
卷四:茶與書
-
茶與書
-
家庭的藏書
-
關於手稿的二三事
-
激越之本真
-
婦女的詩歌
-
防空洞裏的抒情
-
詩歌有趣的原因
-
聞朗誦而色變
-
晚期青年角度的《天與地》
-
文學的前景和高度—電影《三生三世聶華苓》
-
香港中文的斷想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