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聖戰」,並非「左手古蘭,右手彎刀」的血腥殺戮。
「文明」,原來是西歐列強國家體系在十八世紀後方才整備的特殊論理。
從伊斯蘭聖戰觀點與西方文明論述的歷史進程著眼,看見當代世界政治最大的衝突根源!
「聖戰」(Jihad)一詞的本意是「神聖的戰鬥」(holy strugle),乃是伊斯蘭的特有論理,「文明」則是十八世紀下半葉以降,西歐國家體系所整備而成的特殊論述。釐清這些關鍵的發展歷程與政治意義,將有助於透視伊斯蘭與主權國家體系這兩種論理之衝突的核心內涵。
這是兩種關於如何建構人類共同體的衝突,而且這衝突是必然。
遵循伊斯蘭律法是穆斯林的義務,為了實行伊斯蘭法、維持伊斯蘭法所規範的秩序,保衛伊斯蘭共同體與穆斯林的生命財產安全而需要政治權力與政府,而政府的運作與行使權力,必須以執行和維護伊斯蘭法為前提。
而源自西歐的主權國家體系,其思想動力來自對人類本身的高度自覺,據此打開了人類支配自然與社會機制自覺化作業。此一自覺,通過來自社會上層的文藝復興與中下層的宗教改革雙向挑戰,衝擊著基督教對於世界形的論理與主張。
在基督教想像的共同體廢墟上,出現了以主權國家作為基本政治單位的國家體系。然而西歐的主權國家體系並未將權力與正義聯繫起來,儘管在國內層次的運作上,權力的實行受到自由主義及由此而來的相關機制所制衡,但是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上,卻出現高度展的組織性暴力與不受拘束的病徵。一次世界大戰的引爆,暴露出在論理上將權力與正義分離,雖能使少數國家得到不受正義節制的自由,但無節制運作的權力與暴力終究為世界帶來了無可避免的破壞。整個現代史突顯的正是主權/領土國家體系的總體危機。
本書特色
兩種政治論理數百年的衝突與消長,造就了當前全球的政治局勢。在媒體的片段報導中,讓人們誤以為「聖戰」等於殺戮、「伊斯蘭」等於保守主義;甚至「穆斯林」等於恐怖份子……,在九一一後世界,誤解仍然持續,衝突仍未消弭。
如果,電影《我的名字是可汗》曾讓你動容。如果,你相信人生而平等、相信正義。如果,你希望從曾經的歷史思考當今的世界,去找到面對未來的答案。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回到爭執的原點,理解兩種政治體系的交鋒,也以更寬廣的角度思考當前的國際關係。
本書原是「伊斯蘭與世界政治」三部曲的首部曲 ,後因作者於2007年10月16日上午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伊斯蘭與世界政治」三部曲最終仍未能完成。
「文明」,原來是西歐列強國家體系在十八世紀後方才整備的特殊論理。
從伊斯蘭聖戰觀點與西方文明論述的歷史進程著眼,看見當代世界政治最大的衝突根源!
「聖戰」(Jihad)一詞的本意是「神聖的戰鬥」(holy strugle),乃是伊斯蘭的特有論理,「文明」則是十八世紀下半葉以降,西歐國家體系所整備而成的特殊論述。釐清這些關鍵的發展歷程與政治意義,將有助於透視伊斯蘭與主權國家體系這兩種論理之衝突的核心內涵。
這是兩種關於如何建構人類共同體的衝突,而且這衝突是必然。
遵循伊斯蘭律法是穆斯林的義務,為了實行伊斯蘭法、維持伊斯蘭法所規範的秩序,保衛伊斯蘭共同體與穆斯林的生命財產安全而需要政治權力與政府,而政府的運作與行使權力,必須以執行和維護伊斯蘭法為前提。
而源自西歐的主權國家體系,其思想動力來自對人類本身的高度自覺,據此打開了人類支配自然與社會機制自覺化作業。此一自覺,通過來自社會上層的文藝復興與中下層的宗教改革雙向挑戰,衝擊著基督教對於世界形的論理與主張。
在基督教想像的共同體廢墟上,出現了以主權國家作為基本政治單位的國家體系。然而西歐的主權國家體系並未將權力與正義聯繫起來,儘管在國內層次的運作上,權力的實行受到自由主義及由此而來的相關機制所制衡,但是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上,卻出現高度展的組織性暴力與不受拘束的病徵。一次世界大戰的引爆,暴露出在論理上將權力與正義分離,雖能使少數國家得到不受正義節制的自由,但無節制運作的權力與暴力終究為世界帶來了無可避免的破壞。整個現代史突顯的正是主權/領土國家體系的總體危機。
本書特色
兩種政治論理數百年的衝突與消長,造就了當前全球的政治局勢。在媒體的片段報導中,讓人們誤以為「聖戰」等於殺戮、「伊斯蘭」等於保守主義;甚至「穆斯林」等於恐怖份子……,在九一一後世界,誤解仍然持續,衝突仍未消弭。
如果,電影《我的名字是可汗》曾讓你動容。如果,你相信人生而平等、相信正義。如果,你希望從曾經的歷史思考當今的世界,去找到面對未來的答案。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回到爭執的原點,理解兩種政治體系的交鋒,也以更寬廣的角度思考當前的國際關係。
本書原是「伊斯蘭與世界政治」三部曲的首部曲 ,後因作者於2007年10月16日上午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伊斯蘭與世界政治」三部曲最終仍未能完成。
1966 年 3 月-2007 年 10 月。
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副教授、台灣戰略模擬學會常任理事
研究領域:政治地理學、能源政治學、俄羅斯政治、中亞區域研究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俄羅斯聯邦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政治學博士,專攻國際關係。
本人通曉中、英、俄、日等國語文,是台灣國際關係研究領域,少數傑出的學者之一。
曾任新新聞週刊記者、台灣大學日本綜合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時晚報、中央日報專欄投稿作者、中央日報特約專欄主筆兼地圖週刊主編……,並於自九○年代初,即擔任李登輝總統國家安全幕僚團成員,對國際情勢、台灣與中國關係……等領域提供了卓越而務實的分析及建議。
- 導讀: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 自序
- 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章 伊斯蘭的勃興
-
Ⅰ帝國與諸神之爭
-
[圖一]歐亞大陸的生態
-
[圖二]歐亞大陸的海陸交通網路
-
[圖三]絲路結構圖
-
[圖四]地中海世界
-
-
Ⅱ部落共同體的危機
-
Ⅲ伊斯蘭共同體
-
Ⅳ伊斯蘭理論的要害
-
-
第三章 伊斯蘭世界體系
-
Ⅰ阿拉伯帝國
-
[圖五]地圖:大征服運動與伊斯蘭帝國的擴大
-
-
Ⅱ伊斯蘭帝國
-
Ⅲ伊斯蘭世界秩序
-
Ⅳ理念的統一與現實的分裂
-
[圖六] 蒙古帝國和帖木兒帝國疆域
-
[圖七]地圖:印度洋海域的網絡結構
-
-
-
第四章 西歐國家體系的衝擊
-
Ⅰ義大利國家體系
-
[圖八]蒙古帝國治下的海陸交通網絡
-
[圖九]文藝復興的兩個中心與傳播
-
[圖十]十六世紀後半世界與歐洲的貿易路線
-
-
Ⅱ西歐國家體系的成立
-
Ⅲ伊斯蘭帝國的衰退
-
Ⅳ伊斯蘭復興運動
-
-
第五章 原理的轉換
-
Ⅰ印度:帝國的心臟
-
Ⅱ民族國家的新模型
-
Ⅲ民族的論理
-
Ⅳ原理的轉換
-
-
第六章 伊斯蘭與世界政治
-
Ⅰ高加索俘囚
-
Ⅱ部落共同體的危機
-
Ⅲ緩衝國的扶植
-
Ⅳ民族國家的變形
-
[圖十一]一八七八年前後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
-
- 第七章 結論:權力與正義
- 附件:本書年表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