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死亡咖啡館──故事版
◎作者將死亡咖啡館引進臺灣,過去二年臺灣死亡咖啡館近百場活動之全紀錄。
◎生死小故事分享,讓讀者從感動中重新省思面對死亡的正確態度。
沒有人可以成功逃過「面對死亡」這件事,
那麼,我們何不學習坦然、主動討論它?
生死話題更要輕鬆談!
142個死亡各面向必懂問題,
76則發人深省的生命故事,
以不同角度豐富讀者思考及面對生死議題的觀點。
引導民眾敞開心胸,以正向思維面對自己、親人、寵物的死亡議題,學會「如何好好活著」。
「死亡咖啡館」活動是從2010年起,由英國Jon Underwood先生開始創辦。他邀請了幾位親朋好友,以輕鬆、自然的方式,聚在一起聊生死。參加的親友們毫無禁忌,沒有避諱,用一種坦然、正面的態度談論有關生命和死亡的話題。自此,這樣的理念開始獲得世界各地人們的響應,至今全球已有33個國家共舉辦2800多場。
作者長期關注並推動國內死亡教育,於103年10月底從英國引進死亡咖啡館活動,希望打破國人避諱談論死亡之禁忌,以正向態度面對死亡這件事,並學習勇敢面對與承擔生命之失落。臺灣在過去二年也舉辦了近百場座談與分享活動。
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的舉辦,期望用輕鬆的方式、坦然自在的態度,討論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無可逃避的生死議題,進而提醒大家活在當下,把握有限人生。舉辦方式及內容不同於世界各國,活動每次約3小時;活動一開始為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死亡議題上,會先播放一段12分鐘的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之後1個半小時由引言人郭慧娟老師一一拋出不同面向的死亡問題,引導參加者思考,同時進行團體分享;之後開始分成5到8人進行小組分享。
死亡咖啡館活動引起很大的迴響與好評,不少人在聆聽引言人和參加者分享的生死小故事後,深受感動,頗有所感;也有人覺得活動啟發了他們重新思考對死亡的觀念與態度,但因時間緣故,無法更深入獲知如何面對和處理死亡的實務知識,覺得可惜。
為了讓更多想參加卻尚無機會參與的民眾,也能分享這些小故事;以及滿足大家獲得從容面對與處理死亡相關事務的知識與作法,故有本書兩種版本之編撰。
《臺灣死亡咖啡館──故事版》:彙整死亡各個面向142個問題,以及活動中曾分享發人省思的76個死亡小故事,期能啟發大家用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及面對死亡;
《臺灣死亡咖啡館──手冊版》:從死亡態度、如何談死亡、臨終關懷、身後事處理到失落後的面對,提供非常實用的量表、小常識、貼心關懷與各種死亡資訊,期能協助大家從容的面對與處理相關死亡事務。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對於死亡,與其恐懼不如接受,與其避諱不如面對;當你願意敞開心胸,以正向思維面對死亡議題,學會「如何好好活著」,生命將開啟不同的視野,迎向更美好的人生。
「聽到大家分享各種死亡議題,讓我深受感動。原來,每個人都會遇到面對死亡的選擇和困境,這些問題我從來沒有機會知道!」──一名參與者的心聲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3387.pdf
◎生死小故事分享,讓讀者從感動中重新省思面對死亡的正確態度。
沒有人可以成功逃過「面對死亡」這件事,
那麼,我們何不學習坦然、主動討論它?
生死話題更要輕鬆談!
142個死亡各面向必懂問題,
76則發人深省的生命故事,
以不同角度豐富讀者思考及面對生死議題的觀點。
引導民眾敞開心胸,以正向思維面對自己、親人、寵物的死亡議題,學會「如何好好活著」。
「死亡咖啡館」活動是從2010年起,由英國Jon Underwood先生開始創辦。他邀請了幾位親朋好友,以輕鬆、自然的方式,聚在一起聊生死。參加的親友們毫無禁忌,沒有避諱,用一種坦然、正面的態度談論有關生命和死亡的話題。自此,這樣的理念開始獲得世界各地人們的響應,至今全球已有33個國家共舉辦2800多場。
作者長期關注並推動國內死亡教育,於103年10月底從英國引進死亡咖啡館活動,希望打破國人避諱談論死亡之禁忌,以正向態度面對死亡這件事,並學習勇敢面對與承擔生命之失落。臺灣在過去二年也舉辦了近百場座談與分享活動。
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的舉辦,期望用輕鬆的方式、坦然自在的態度,討論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無可逃避的生死議題,進而提醒大家活在當下,把握有限人生。舉辦方式及內容不同於世界各國,活動每次約3小時;活動一開始為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死亡議題上,會先播放一段12分鐘的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之後1個半小時由引言人郭慧娟老師一一拋出不同面向的死亡問題,引導參加者思考,同時進行團體分享;之後開始分成5到8人進行小組分享。
死亡咖啡館活動引起很大的迴響與好評,不少人在聆聽引言人和參加者分享的生死小故事後,深受感動,頗有所感;也有人覺得活動啟發了他們重新思考對死亡的觀念與態度,但因時間緣故,無法更深入獲知如何面對和處理死亡的實務知識,覺得可惜。
為了讓更多想參加卻尚無機會參與的民眾,也能分享這些小故事;以及滿足大家獲得從容面對與處理死亡相關事務的知識與作法,故有本書兩種版本之編撰。
《臺灣死亡咖啡館──故事版》:彙整死亡各個面向142個問題,以及活動中曾分享發人省思的76個死亡小故事,期能啟發大家用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及面對死亡;
《臺灣死亡咖啡館──手冊版》:從死亡態度、如何談死亡、臨終關懷、身後事處理到失落後的面對,提供非常實用的量表、小常識、貼心關懷與各種死亡資訊,期能協助大家從容的面對與處理相關死亡事務。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對於死亡,與其恐懼不如接受,與其避諱不如面對;當你願意敞開心胸,以正向思維面對死亡議題,學會「如何好好活著」,生命將開啟不同的視野,迎向更美好的人生。
「聽到大家分享各種死亡議題,讓我深受感動。原來,每個人都會遇到面對死亡的選擇和困境,這些問題我從來沒有機會知道!」──一名參與者的心聲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3387.pdf
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引言人,同時也是南華大學、朝陽科大、中州科大兼任講師,以及臺灣殯葬資訊網主筆。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長期關注並推動國內死亡教育,於103年10月底從英國引進死亡咖啡館活動,希望打破國人避諱談論死亡之禁忌,以正向態度面對死亡這件事,並學習勇敢面對與承擔生命之失落。
著作:
大專教科書《生死學概論》;勵志叢書系列《困境中也從容,才是真英雄》、《面向陽光,就看不見陰影》、《殘酷人間的逆境啟示錄》;內政部禮俗改革叢書編撰委員《現代國民喪禮》、《現代國民婚禮》、《現代國民人權喪禮手冊》。
- 自序
-
{ 第一篇 } 面對死亡這件事
-
1. 為什麼避諱談死?
-
2. 為什麼對死感到恐懼與焦慮?
-
3. 死亡面向大不同
-
4. 死亡禁忌百百種
-
-
{ 第二篇 } 當死亡漸漸靠近
-
1. 為什麼是我?
-
2. 告訴我,該不該插管?
-
3. 玻璃屋裡的人
-
4. 我的遺願清單
-
5. 別忘了溫馨送行
-
-
{ 第三篇 } 當死亡來臨
-
1. 大家對喪禮的印象
-
2. 喪禮的主角是誰?
-
3. 我可以怎樣辦喪禮
-
-
{ 第四篇 } 浴火鳳凰獲得重生
-
1. 誰懂我的喪親悲傷?
-
2. 為何家人都各自療傷?
-
3. 告訴我,可以做什麼讓自己好過些?
-
-
{ 第五篇 } 死亡教育應該不一樣
-
1. 大人不敢碰觸的孩童死亡教育
-
2. 誰說長輩不能談死亡?!
-
3. 缺乏死亡教育的自殺防治
-
4. 加強逆境承受與回應能力
-
-
{ 第六篇 } 另類家人的生老病死
-
1. 牠是另類家人
-
2. 何時該放手?
-
3. 寶貝的身後事
-
4. 失「寵」之後
-
- 大事記
- 活動翦影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