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37407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印度為何能成為稱霸南亞的主宰?
文字、宗教、建築、藝術,又如何影響南亞諸國?
專為入門者量身打造,
人生的第一本印度歷史入門


印度,擁有多元民族與文化的國度,
在歷史洪流中兼容中亞、伊斯蘭與西方的優點,
透過其文字、宗教、政治的影響力,奠定南亞霸權的地位。

  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洪流中,印度的社會制度與宗教規範於吠陀時代奠定,是現今印度傳統文化的源頭。天文、科學等知識,是跟阿拉伯與中亞間相互交流後,彼此影響而來。藝術、文學與王制在笈多王朝時建立起古典形式,代代沿用並傳承下去。即便經歷穆斯林與大英帝國的統治,仍未完全伊斯蘭化、西方化,反而融合成印度獨有的樣貌。民族主義更是為印度注入新思想,甚至蔓延至周邊國家。

  歷經各個時代的演變,融合多元文化的經驗,才塑造出今日璀璨亮眼又與眾不同的印度文明。印度文明可以說是印度史的縮影,而印度文明不僅屬於印度,從古至今,無論是文字、藝術、宗教、建築等,許多方面都影響南亞國家,進而轉化為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印度是南亞地區歷史的源頭,了解印度,就能掌握整個全南亞。本書史軸縱觀古代至當代,從文明起源到形成民族國家,全面總覽印度五千年的歷史軌跡。

  市面上有許多與印度歷史有關的著作,但真正能概括全印度的卻鮮少。本書由知名古印度學者、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湯瑪士‧特洛曼,為了解決學生因了解冗長又複雜的印度文明史而信心大失,進其去蕪存菁,並以見微知著的寫作手法,搭配三十四張地圖與圖片,寫出精彩的著作。無論是對印度有興趣,或是想到印度旅行、經商、求學,甚至是生活的人,本書能滿足你探究印度歷史的好奇心,這絕對是人人都該擁有的印度史、南亞史入門聖經。

從印度文明與歷史中發生的大事件,
一一解讀印度與南亞的區域發展史:

●印度河文明曾出現過都市文明,從摩亨佐─達羅與哈拉帕遺跡中發現下城、穀倉和高丘,呈現出井然有序的城市規劃痕跡。出土的滑石印章上的文字至今仍無法解讀,依據其他文物推測或許印度河宗教可能為印度教的前身。

●雅利安人最早創造了梵文,並用於宗教祭祀,屬於獻祭的宗教。由他們產生的吠陀文化,衍生自西亞與中亞的先祖,卻在印度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結構和階級制度。而種姓制度便是在這時期創造出來的。

●在印度河─恆河平原出現的諸多小國,以摩揭陀國居優勢地位,吞併其他國家後,國力並將橫跨整個印度。此時婆羅門教式微,佛教、耆那教和宿命論等反吠陀宗教出現。

●孔雀王朝是印度史上第一個帝國。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時代國勢強盛,統治範圍幾乎擴及整個印度次大陸。阿育王不僅宣揚佛法,也建立正法,終結派系之間的鬥爭。非暴力的慈悲原則,也首次成為君主治國的典範。

●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帝國版圖,延伸至印度,開啟今後印度每五百年一次,遭受中亞遊牧民族軍事入侵的輪迴。對於被攻掠的土地採向農民徵稅的方式,而非掠奪以維持君主權威,對當地宗教也給予庇護。

●笈多王朝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中央集權色彩薄弱,這時期吠陀婆羅門教獲得復興,並加入大眾化、虔愛形式的宗教,形成印度教,同時大乘佛教盛行,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

●伊斯蘭勢力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與蒙兀兒帝國,形成特有印度穆斯林文化,阿克巴大帝採取宗教寬容政策,但後繼者奧朗則布卻想讓印度伊斯蘭化,但因君主昏庸無能,計劃失敗收場。

●大航海時代,印度成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卻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統治權後,結束蒙兀兒帝國,由大英帝國直接統治,但英國政府僅維持最低功能,並不涉入印度的社會與婚姻制度。

●印度民族主義崛起,脫離大英帝國統治。因宗教因素,分裂成印度共和國與巴基斯坦,更間接影響南亞地區的各民族國家建立。

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曾任該大學歷史系主任,南亞和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專長為古代印度史、印度的親屬關係和婚姻、印度和歐洲的種族思想史與印度生態史等。編有《亞利安論爭》(The Aryan Debate,2008年);著有《大象與國王:環境史》(Elephants and Kings: An Environment History,2015年)、《政事論:財富學》(Arthashastra: The Science of Wealth,2012年)、《語言與國家》(Languages and Nations,2006年)、《亞利安人與英屬印度》(Aryans and British India,2004年)。

  • 推薦序 透過「不可思議的」印度史,全方位掌握印度大小事 吳德朗
  • 前言
  • 第一章 導論
    • 印度、印度人、印度文明
    • 印度文明歷史
    • 印度文明地景
  • 第二章 印度文明的起源
    • 摩亨佐—達羅與哈拉帕
    • 經濟、科技與文字
    • 宗教
    • 印度河文明的起源與存亡
  • 第三章 吠陀時期
    • 《梨俱吠陀》
    • 印度—歐洲、印度—伊朗、印度—亞利安
    • 晚期吠陀
    • 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
  • 第四章 新宗教、新帝國
    • 棄世宗教
    • 摩揭陀
    • 孔雀王朝
  • 第五章 古典印度時期
    • 古典印度文明形成期(西元前一八七至三二○年)
    • 古典時期(三二○至六○○年)
    • 古典印度文明晚期(六○○至一○○○年)
  • 第六章 家庭、社會與政體
    • 家庭
    • 社會
    • 政體
  • 第七章 心智
    • 宗教
    • 法律
    • 科學
    • 古典藝術文學
  • 第八章 印度文明創造的世界
    • 中亞
    • 東亞
    • 東南亞
    • 中東與歐洲
  • 第九章 突厥人與蒙兀兒人
    • 伊斯蘭與印度
    • 突厥人
    • 蒙兀兒人
  • 第十章 歐洲人
    • 歐洲商人
    • 英國統治
    • 印度與歐洲文明
  • 第十一章 民族國家
    • 印度民族主義的興起
    • 甘地與真納
    • 印巴分治與獨立
  • 第十二章 新國家群
    • 印度共和國
    •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
    • 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與馬爾地夫
    • 印度文明的未來
  • 延伸閱讀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