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回歸十多年來,香港在身份認同、中港關係等議題上越來越陷入矛盾境地。港人對自己超然於大陸邊界的他者地位感到驕傲,又為香港日漸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輻射範圍內邊緣地帶的前景感到焦慮。
本書中十三位香港學者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縱觀中國不同時空、不同階層的少數邊緣族群,以期檢視與解析香港的邊緣處境及其與中央權力的博弈,同時展望香港未來跨界和流動的多種可能。
作者們從歷史入手,探究香港以外的中國邊界,回溯邊疆少數民族與中央政權的博弈過程,論述邊界與中心在政治、經濟、語言、文化等等場域的角力。從歷史看地理的同時,作者們也不忘將目光投向今日中國的邊緣族群,反思新自由主義時代權力中心與邊緣的不平等關係,以探討香港在經濟文化領域內邊緣而前沿的多重特殊地位。最後,本書回到邊城香港,具體討論回歸前後港中關係的變化,及其在文化、政治與日常生活中的影響,整理出一套港中關係的另類論述。
本書各篇文章均從香港出發,涉及的議題及討論多元開放,是讀懂今日邊城及其與中國關係的必備之選。
本書由彭麗君發起,邀約一群中青年學者,嚴肅地思考中港關係而成論文結集,探討中國邊界論述,重塑香港的邊緣性,以跨境的文化思考,反省香港身份和中港關係的各種可能,實在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起點。我衷心推薦,並樂意在日後從不同角度回應本書提出的問題,延續這場對話。 ─也斯
本書中十三位香港學者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縱觀中國不同時空、不同階層的少數邊緣族群,以期檢視與解析香港的邊緣處境及其與中央權力的博弈,同時展望香港未來跨界和流動的多種可能。
作者們從歷史入手,探究香港以外的中國邊界,回溯邊疆少數民族與中央政權的博弈過程,論述邊界與中心在政治、經濟、語言、文化等等場域的角力。從歷史看地理的同時,作者們也不忘將目光投向今日中國的邊緣族群,反思新自由主義時代權力中心與邊緣的不平等關係,以探討香港在經濟文化領域內邊緣而前沿的多重特殊地位。最後,本書回到邊城香港,具體討論回歸前後港中關係的變化,及其在文化、政治與日常生活中的影響,整理出一套港中關係的另類論述。
本書各篇文章均從香港出發,涉及的議題及討論多元開放,是讀懂今日邊城及其與中國關係的必備之選。
本書由彭麗君發起,邀約一群中青年學者,嚴肅地思考中港關係而成論文結集,探討中國邊界論述,重塑香港的邊緣性,以跨境的文化思考,反省香港身份和中港關係的各種可能,實在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起點。我衷心推薦,並樂意在日後從不同角度回應本書提出的問題,延續這場對話。 ─也斯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教授。近著有 Creativity and Its Discontents: China’s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enses (2012)、《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2012)和 The Distorting Mirror: Visual Modernity in China (2007) 等。
- 彭麗君 /導論:中國的邊緣與邊界— 從香港出發
-
歷史:香港以外的邊界
-
羅貴祥/中國少數民族的認識論:「邊緣」的視角
-
孔誥烽 郭慧英/歷史視野下的「西藏問題」與「台灣問題」
-
余少華 /中國音樂的邊緣:少數民族音樂
-
黃芷敏/文盲、群眾與世界:三十年代中國的拉丁化運動
-
-
生活:中國的邊緣族群
-
潘毅 許怡/壟斷資本與中國工人:以富士康工廠體制為例
-
陳順馨/回應生態危機:從中國農村和平婦女出發
-
龔立人/轉變中的邊緣身份:中國互換政治與宗教
-
彭麗君/「盜版中國」vs.「創意中國」
-
-
邊城:港中關係的另類論述
-
周耀輝/流,動,顛覆的可能:香港流行音樂邊緣化?
-
馬傑偉/香港重現:「跨境文化政治」
-
李祖喬/「香港文化」的邊緣:初探愛國左派的文化邏輯
-
- 作者簡介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62996/544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