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文化哲學講演錄
勞思光教授於二零零零年秋季回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哲學系訪問教授,並主講「文化哲學」一課。本書根據勞教授講授該課之堂上錄音整理而成,處理的課題包括文化哲學與文化批判的區分、文化哲學之定位問題、文化哲學基本概念之解析、近代文化理論主要模型之展示,並透過文化理論反溯意識取向以對各種當代基本文化爭議作出評論。全書理論架構清晰、講解分明、判斷獨到,為勞思光教授積數十年思慮的研究成果,亦是他自《中國哲學史》以還最重要的哲學論著。
勞思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哲學學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人、台灣清華大學、師範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客座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二零零零至零一年度訪問教授,現任華梵大學講座教授及東吳大學客座教授,並為二零零二年台灣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已刊行著作包括《中國哲學史》三卷四冊、「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思光少作集」七卷、《解咒與立法》、《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思辯錄》、《思光詩選》等約三十餘種。
劉國英,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法國巴黎大學索爾邦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及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著作包括《永久和平的倡議者——康德作品選讀》;亦為勞思光先生的「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的主編之一,在該系列中編有《思想方法五講新編》、《中國之路向新編》、《自由、民主與文化創生》、《哲學問題源流論》(合編)、《家國天下——思光時論文選》(合編)及《存在主義哲學新編》(合編)等書。
- 總序
- 自序
- 引言
-
第一部份 總說
-
第一章 文化哲學與社會科學
-
1.1 文化哲學之理論模型
-
1.2 社會科學中之文化理論模型
-
-
第二章 文化哲學與文化批判
-
2.1 哈伯瑪斯之三分法
-
2.2 批判理論之界限
-
-
第三章 文化哲學之定位問題
-
3.1 基礎哲學與應用哲學
-
3.2 文化哲學之特性
-
3.3 新解答的嘗試
-
-
-
第二部份 基本概念之解析
-
第四章 文化與自然
-
4.1 日常語言之用法
-
4.2 自然主義之批評
-
4.3 文化成長與文化變遷
-
4.4 自然屬性與非自然屬性
-
4.5 小結: 「文化」作為一意義領域
-
-
第五章 文化與人性
-
5.1 人性觀念與人文世界
-
5.2 人文與物化
-
5.3 人文和神權:宗教意識與宗教現象
-
5.4 根源與目的
-
-
第六章 普遍性與特殊性之爭議
-
6.1 存有論之爭議
-
6.2 知識論之爭議
-
6.3 文化觀之爭議
-
6.4 當代的爭議
-
-
-
第三部份 近代文化理論主要模型之展示
-
引論:主宰性與約制性
-
第七章 由主宰性到外化觀:黑格爾模型
-
7.1 黑格爾的生平
-
7.2 黑格爾的哲學系統
-
-
第八章 由約制性到內化觀:帕森斯模型
-
8.1 帕森斯簡歷及代表性著作
-
8.2 整體理論觀念
-
8.3 事實與理論
-
8.4 意願說的行為理論之出現
-
8.5 關於帕森斯模型的補充說明
-
-
第九章 其他模型簡評
-
9.1 伽達默爾的詮釋學模型
-
9.2 盧曼的系統理論模型
-
-
-
第四部份 由文化理論反溯意識取向
-
第十章 關於文化意識的初步說明
-
10.1 文化發展與應然實然之劃分問題
-
10.2 文化意識的基本劃分:建設意識與解放意識
-
-
第十一章 建設意識與文化活動之原始目的
-
11.1 文化定向性之說明
-
11.2 對文化定向性的懷疑
-
11.3 意義論與本質主義:文化定向性問題的補充說明
-
11.4 肯定文化定向性的理論後果
-
-
第十二章 解放意識與文化活動之功能限制
-
12.1 功能限制的觀念
-
12.2 存有的開展性
-
12.3 解放意識的根據
-
-
第十三章 例證及爭議
-
13.1 古典文化中兩種意識之顯現
-
13.2 近代文化中兩種意識之顯現
-
13.3 基本爭議之評論
-
13.4 總結
-
-
- 編者跋
- 中外辭彙對照表
- 中外人名及書名對照表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62996/090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