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
這幾年有越來越多民眾關心公共事務,勇於發表意見。但往往因為資訊不足、或先入為主的選擇立場,以至於流于意氣之爭。因此在因應氣候變遷、能源轉型的重要時刻,我們特別需要持平討論公共事務的平台,更需要精闢紮實的研究做為討論基礎。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此!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
1992年臺大社會系畢業,1994年臺大社研所畢業,後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攻讀,於1999年取得博士學位。師承德國社會學思想巨擘Professor Ulrich Beck,歸國後致力於倡議、轉化與創造「風險社會」於臺灣及東亞社會的新理路。以近十年政府與民間高度對立不信任之「僵局風險治理」與學術斷裂社會關懷做為根基,認為需盡速轉轍,否則無法因應規模遠超過於二十世紀科技、經濟、環境、社會與倫理之鉅變。目前任職於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並擔任臺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林子倫
現任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同時擔任臺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臺灣大學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委員、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永續發展與經社衝擊組組長、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國際全球變遷人文社會計畫科學委員會(IHDP)委員。
長期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UNFCCC)、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等國際會議,並推動臺灣城市及青年的國際參與。曾主持「全球永續都市調查」、「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綠色經濟決策支援系統之建構」、「全球氣候治理」等計畫。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環境政治、能源與氣候政策、審議式民主、科技與社會、及後實證政策分析。
作者簡介
周桂田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暨
臺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林子倫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暨
臺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范玫芳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暨
臺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書彬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鄭景雯
美國亞歷桑納州立大學景觀建築學助理教授暨
永續科學資深研究員
杜文苓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暨
臺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林木興
臺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生助理
張國暉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暨
臺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宗義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徐健銘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高淑芬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暨
臺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房思宏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計畫博士後研究人員
賴偉傑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理事長
陳薏安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
何明修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
臺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
第一部分:總論
-
第1 講 氣候變遷驅動下臺灣能源轉型挑戰/周桂田
-
第2 講 能源民主的實踐:能源轉型的關鍵課題/林子倫
-
第3 講 低碳能源轉型的正義課題/范玫芳
-
-
第二部分:跨國比較
-
第4 講 德國的綠色能源經濟轉型/劉書彬
-
第5 講 美國因應氣候變遷之能源與經濟轉型/鄭景雯
-
-
第三部分:能源與空污
-
第6 講 地方空污治理與能源轉型/杜文苓
-
第7 講 禁燒生煤之風險治理/周桂田、林木興
-
-
第四部分:低碳運輸
-
第8 講 都市能源轉型與大眾運輸系統/張國暉
-
第9 講 低碳發展的幻象?臺北市公共自行車與運輸部門的節能減碳/李宗義、徐健銘
-
-
第五部分:能源轉型策略與挑戰
-
第10 講 能源轉型的地方戰略:城市能源公司/林子倫
-
第11 講 能源轉型的在地實踐:社區型能源與公民電廠/高淑芬
-
第12 講 能源轉型過程中的能源合作社/房思宏
-
第13 講 「智慧節電計畫」下的能源轉型與系統變遷博弈/賴偉傑
-
第14 講 碳封存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救星?/陳薏安、何明修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