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走向國民:跨政權臺灣末代傳統文人的應世之路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61787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第一章 緒論
    • 壹、傾聽一個沉默世代的聲音
      • 一、跨政權的臺灣「末代傳統文人」
      • 二、「末代傳統文人」的群體性格與文學特色
    • 貳、走向「國民」:一條坎坷的應世之路
      • 一、從總督府到國民黨政府的國族主義
      • 二、「國民化」與末代傳統文人的應世之路
    • 參、張達修生平與文學價值
      • 一、張達修小傳
      • 二、張達修文學的價值
  • 第二章 日治下的身分認同與存在焦慮
    • 壹、成長背景與遺民意識
      • 一、家學與書房:末代傳統文人的漢學啟蒙
      • 二、遺民意識的傳承與差異
    • 貳、文化鄉愁與國族認同
      • 一、文化鄉愁與結社聯吟
      • 二、末代傳統文人的「祖國」情結
    • 參、現實困境與存在焦慮
      • 一、馬牛身世假惺惺
      • 二、人間底處定行藏
    • 肆、飄零‧ 尋根:中國經驗及其影響
      • 一、永遠的異鄉人
      • 二、上海經驗及其影響
  • 第三章 文明浪潮與時代課題的回應
    • 壹、新文明想像與理想社會的藍圖
      • 一、新舊交融的時代背景
      • 二、傳統文人的新文明想像
    • 貳、新時代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與期許
      • 一、士大夫意識與啟蒙思維
      • 二、批判意識與社會關懷
    • 參、新文化想像與傳統儒學的再詮釋
      • 一、漢文化本位的立場
      • 二、漢學價值的再發現
    • 肆、文學觀與世代文學特色
      • 一、夕陽下的臺灣傳統漢文
      • 二、傳統文學的時代文風與特色
  • 第四章 國民黨政府時期的衝突與時代意義
    • 壹、中華國族主義與臺灣古典詩壇
      • 一、新「國民」與國族主義
      • 二、戰後初期的臺灣古典詩壇
    • 貳、戰後臺灣古典詩中的時代傷痕
      • 一、期望、失望到絕望的心境轉折
      • 二、白色恐怖下的家庭生活與書寫
    • 參、戰後跨政權臺灣傳統文人的應世之道
      • 一、市隱:十年人海一身藏
      • 二、永遠的不安與飄零
    • 肆、戰後臺灣末代傳統文人的國族認同
      • 一、中原情結
      • 二、臺灣國族主義的缺席
  • 第五章 精神家園的追尋
    • 壹、努力恢先緒—漢文化的傳承與回歸
      • 一、少壯抗日、老寫文章
      • 二、漢文化的傳承與回歸
    • 貳、生事歸清恬—人間桃源式的樂園嚮往
      • 一、耕讀夢想與「田園」性格
      • 二、人間桃源—田園詩裡的心靈圖象
    • 參、一宿戀空桑—山水詩中的物我關係與空靈想像
      • 一、人文山水的創作理念
      • 二、遊者視角下的物我關係
    • 肆、斜陽歌樵牧—田園、山水交融下的物象與心象
      • 一、田園牧歌式的暮歸意象
      • 二、傳統文人的鄉土情懷
  • 第六章 結論
  • 參考書目
    • 一、張達修著作
    • 二、傳統文獻
    • 三、近人論著
    • 四、學位論文
    • 五、期刊論文
    • 六、報刊
    • 七、網路資料
  • 附錄
    • 附錄一:張達修年表
    • 附錄二:張振騰先生訪問紀錄
    • 附錄三:張達修家族及其作品圖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