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的誕生,絕非始於隨機的碰撞與爆炸......
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超越《時間簡史》、《萬物簡史》,21世紀人類無法迴避的革命性宇宙論
◎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主|E. Donnall Thomas、NASA天文物理學家|David Thompson、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嗣涔、前中華生命電磁學會理事長|樓宇偉、東吳大學物理學系名譽教授|陳國鎮、身心靈作家|李欣頻──重磅衝擊推薦
頂尖生物學家、幹細胞研究先驅 ╳ 知名天文學家
用「生命宇宙論」全新詮釋宇宙的基本原理
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簡單卻激進的觀點,足以撼動人類知識的根本。
例如,「地球不是平的」就是一項驚人發現,這項發現挑戰了人類對自己的理解,
也挑戰了人類對自己與地球關係的理解,最終還徹底改變了這些觀念。
有「二十一世紀愛因斯坦」美譽的頂尖生物學家、幹細胞先驅羅伯.蘭薩博士,
他與另外一位頂尖天文學家鮑伯.博曼合作撰寫本書,
透過「生命宇宙論」(Biocentrism),為人類的意識謎團提出一個全新的解答,
並提出許多令人震撼的新觀點,完整解釋宇宙的基本原理。
生命與意識,才是了解宇宙的基礎;
我們感覺到的真實,是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物體是否真實存在?如果沒有看、思、聽等各種各樣的感知,我們還剩下什麼?
少了生物,又怎麼知道任何事物是否真的存在?
「森林中的一棵樹倒下,如果旁邊沒有人看見,它是否發出了聲音?」
事實上,如果沒有觀察者、耳朵和大腦,倒下的樹只會帶來空氣的波動。
你以為「存在」的實相,其實是大腦或心智所創造的,換句話說,是你轉動了宇宙。
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
是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
既然宇宙可以擁有任何特性,為什麼卻「碰巧」擁有適合生命的特性?
如果宇宙的誕生真的只是隨機的粒子碰撞,隨機的自然過程怎麼可能創造出知覺(意識)?
「生命宇宙論」恰恰解答了這個謎題: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量子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一顆「次原子粒子」是固定不動的,它們與觀察者息息相關,
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一個尚未確定的機率。
如同發明「黑洞」一詞的約翰.惠勒所說,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者」必須存在。
時間和空間並非真的存在,
宇宙是你的大腦播放出來的!
時間和空間都是奇特的無形存在,我們無法把它拿起來或放在某處。
時間和空間,都需要生物觀察才得以存在,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和空間根本不存在。
它們是詮釋跟理解的方式,它們是動物心理邏輯的一部分。
大腦就像是DVD播放機裡的電子儀器,是它讓你的宇宙活起來,
時間和空間都是神經元創造出來的主觀感受。
是扮演觀察者的動物創造了現實,而不是現實創造了觀察者。
唯有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的,意識決定了一切。
「生命宇宙論」推證:死亡是不存在的!
如果現實是我們自己的意識產物,這種意識真的可以被消滅嗎?
如果「我」只是這副軀體,那麼我必然會死。
如果我是我的意識、經驗與感官,那麼我一定不會死!
這股內在能量不會因為軀體的死亡而消失,因為能量守恆是最正確無誤的科學原理之一,
能量是永垂不朽的,無法製造也無法消滅。
生命宇宙論的七大法則:
生命宇宙論第一法則:我們感知到的真實是一個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生命宇宙論第二法則:外在感知與內在感知密不可分。兩者猶如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
生命宇宙論第三法則:粒子與物體跟觀察者息息相關。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處於一種尚未確定的機率波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四法則:少了意識的存在,「物質」處於尚未確定的機率狀態。意識存在前的任何宇宙只可能處於一種機率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五法則:宇宙結構唯有透過生命宇宙論才能解釋。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這一點合情合理,因為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宇宙只是自我的全套時空邏輯。
生命宇宙論第六法則: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根本不存在。我們用時間這種過程來感知宇宙內的變化。
生命宇宙論第七法則:空間跟時間一樣,並非物體或東西。空間是動物理解的一種形式,不具有獨立的真實性。我們隨身攜帶空間與時間,就像烏龜揹負著龜殼。因此沒有生命,事件就沒有絕對獨立存在的基礎。
羅伯.蘭薩博士(Robert Lanza, MD)
◎ 2014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 「曾師事心理學家史金納、免疫學家喬納斯.沙克(Jonas Salk)與心臟移植的先驅克里斯蒂安.巴納德(Christiaan Barnard)等科學巨擘。這幾位導師對他的評價是『天才』、『叛逆的思想家』,甚至將他跟愛因斯坦相提並論。」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封面故事
探索科學疆界超過四十年,被視為全球頂尖科學家。目前除了在先進細胞科技公司(Advanced Cell Technology)擔任首席科學主任,也是維克弗斯特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兼任教授。他發表過數百篇論文與發明,出版過二十本科學著作,其中一本是《組織工程原理》(Principles of Tissue Engineering),被視為該領域的重要參考書。另著有《一個世界: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健康與生存》(One World: The Health & Survival of the Human Species in the 21st Century),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為該書寫了序言;此外還有《幹細胞手冊》(Handbook of Stem Cells)與《幹細胞生物學要點》(Essentials of Stem Cell Biology),兩本書都是幹細胞研究的重要參考書。
蘭薩博士在賓州大學取得學士與醫學博士學位,在學期間曾獲大學獎學金(University Scholar)與富蘭克林獎學金(Benjamin Franklin Scholar)。他也曾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Fulbright Scholar),並參與全球第一個複製人類胚胎的研究團隊;他也是複製瀕危生物的第一人,證明了核轉移(nuclear transfer)可以逆轉老化;此外,蘭薩博士率先使用一種毋須摧毀人類胚胎也能製造幹細胞的方法。蘭薩博士於二??五年獲得《連線》雜誌頒發的醫學傑出成就獎(Rave Award for Medicine),二??六年獲得麻州高科技委員會(Mass High Tech)頒發的生物學「全能獎」。
蘭薩博士與他的研究曾登上全球媒體,包括各大電視網、CNN、《新聞週刊》、《人物》雜誌,以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與《今日美國》等。蘭薩合作過的當代偉大思想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傑拉爾德.艾德曼(Gerald Edelman)與羅德尼.波特(Rodney Porter)。蘭薩曾在哈佛大學與「現代行為學之父」史金納密切合作,共同發表了許多科學論文。他也曾與發現小兒痲痺疫苗的喬納斯.沙克和心臟移植的先驅克里斯蒂安.巴納德合作。
鮑伯.博曼(Bob Berman)
全球作品流傳最廣的天文學家。他發表的文章數量超過一千,作品曾登上《探索雜誌》與《天文學》,他是這兩本雜誌的每月專欄作家。此外,他是《老農年鑑》(The Old Farmer’s Almanac)的天文學編輯,並曾出版過四本著作。他除了在瑪麗蒙特學院(Marymount College)擔任兼任教授,每個星期也為東北公共電台(Northeast Public Radio)撰寫和製作一個節目,於電台的《每週特輯》(Weekend Edition)時段播出。
- 生命宇宙論七大法則
- 推薦序 羅伯.蘭薩《生命宇宙論》的自然與必然
- 作者序 全新的宇宙論
-
第一章 大霹靂的前一天發生了什麼事 ——意識,宇宙的關鍵構成要素
-
◇ 宇宙跟你想得不一樣
-
意識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
-
◇ 大霹靂之前有什麼?
-
大霹靂理論的死胡同
-
為什麼宇宙恰好適合生物生存?
-
-
◇ 泥坑宇宙
-
上帝、萬有理論,還是「我不知道」?
-
-
◇ 宇宙的關鍵構成要素,竟然是意識?
-
-
第二章 生命宇宙論 ——少了生物,外在宇宙就不可能存在
-
◇ 科學無法為生命提供完整的解釋
-
了解生命,絕對無法略過感官認知與經驗
-
-
◇ 生命宇宙論:用生命與意識做為了解宇宙的基礎
-
現行的宇宙論並未納入人類的主觀意識
-
全新的宇宙觀將由生物學家提出
-
當代科學的困境:合理化理論的矛盾,不惜將推測硬拗成事實
-
科學家想解開的疑問,都跟生命和意識有關
-
-
◇ 真實世界無法脫離感知而存在
-
真的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外在世界嗎?
-
在你走進廚房之前,它們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
-
◇ 物體是否真實存在?
-
現行科學的答案:就算沒有在看,月亮依然存在
-
生命宇宙論的答案:外在宇宙少了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
-
-
第三章 沒有人,就沒有彩虹 ——一棵樹倒下的聲音,需要耳朵來聆聽
-
◇ 沒有人類,宇宙依然存在嗎?
-
空氣振動本身無法獨立製造聲音
-
聲音經驗除了空氣振動,也需要觀察者、耳朵和大腦
-
視覺經驗:燭光其實既不明亮,也沒有顏色?
-
觸覺經驗並非來自與固體接觸,而是感受到電斥力
-
-
◇ 每個人眼中的彩虹都是獨一無二的
-
-
第四章 靈光乍現! ——原來每一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宇宙
-
◇ 基因的奇蹟:白雞變黑雞
-
◇ 美夢成真:遇見神經生物學
-
◇ 人類的感知雖然特別,卻不是獨一無二
-
◇ 發現生命難以解釋的祕密
-
-
第五章 宇宙在哪裡? ——宇宙只存在於你的大腦中
-
◇ 內與外:兩個世界的迷思
-
「我」的認知完全來自大腦
-
-
◇ 何謂「自我感」?
-
思考=我,停止思考=忘我?
-
停止思考時,意識到哪去了?
-
-
◇ 「外在世界」存在於大腦或心智之中
-
只要睜開眼睛,就能自動進入大腦的視覺區
-
-
◇ 跳脫語言,才能更精準地了解宇宙
-
◇ 自由意志並不存在?!
-
腦科學實驗否定自由意志
-
自由意志只是回頭檢視不斷進行的大腦活動
-
擺脫「控制」,外在事件其實發生在心智裡
-
-
-
第六章 時間泡泡 ——意識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
◇ 我的姊姊泡泡
-
小泡泡出生
-
遲到的父愛
-
-
◇ 生命並不是偶然與巧合
-
-
第七章 明天比昨天先來到 ——唯有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的
-
◇ 量子力學撼動了牛頓的宇宙
-
◇ 量子怪誕性
-
觀察者的出現
-
測不準原理
-
糾纏粒子會同步回應孿生粒子的行為或狀態
-
遠距幽靈行為確實存在
-
-
◇ 局域性被徹底推翻
-
◇ 量子論的三大領域都支持生命宇宙論
-
◇ 雙狹縫實驗
-
量子波是機率波,不是物質波
-
怎麼樣都騙不過量子定律
-
哥本哈根詮釋
-
多重宇宙詮釋
-
隱藏變數
-
大尺度疊加實驗
-
-
-
第八章 顛覆人類宇宙觀的雙狹縫實驗 ——盯著水壺看,水就燒不開
-
◇ 量子論被濫用
-
正確認識量子論實驗
-
-
◇ 雙狹縫實驗的最新版本
-
固態粒子也具有波的特性
-
干擾光子的是光子本身的機率波!
-
只有在被觀察的時候,才會以實體的狀態存在
-
預測出光子的路線,竟立刻失去波的特性
-
四分波片不會讓波變成光子
-
用糾纏粒子做雙狹縫實驗
-
外在物體的具體行為,取決於觀察者
-
-
◇ 觀察者決定效應
-
當你沒有在看月亮時,月亮是否存在?
-
-
-
第九章 金髮姑娘宇宙 ——宇宙是為人類量身訂做的
-
◇ 宇宙是專為人類量身訂做的智慧型設計
-
科學能否解釋宇宙為什麼剛好適合生命存在?
-
-
◇ 宇宙常數似乎是為了生命與意識精心挑選的
-
強作用力
-
電磁力
-
-
◇ 人類根本不需要宇宙論?
-
人本原理的「弱版本」
-
人本原理的「強版本」與「參與式版本」
-
-
◇ 觀察者是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
-
科學無法解釋生命的起源
-
-
-
第十章 時間會膨脹 ——時間是生命為心理迴路創造的一種實用工具
-
◇ 時間真的存在嗎?
-
◇ 時間是一種概念,還是一種真實存在?
-
芝諾的飛矢悖論:時間是心智的產物
-
時間:第四維度
-
熵是一種運動,與時間無關?
-
-
◇ 時間能夠倒轉嗎?
-
時間是動物感覺的內在形式,是心智讓世界動起來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
-
◇ 時間旅行是可行的嗎?
-
光速是這樣發現的:木星衛星有半年轉速較慢?
-
時間會膨脹,距離會收縮
-
時間不是恆常不變的
-
-
◇ 能夠測量時間,能否證明時間真的存在?
-
真正發生的是運動,不是時間
-
-
-
第十一章 空間會收縮 ——空間是將感覺塑造成多維物體的一種軟體
-
◇ 空間真的存在嗎?
-
空間只是一種概念,完全來自動物感知
-
名色而目盲:空間是辨識符號時的休息空檔
-
-
◇ 永恆的時空海?
-
z點能量
-
-
◇ 十九世紀的空間探測:以太並不存在
-
邁克生—莫立實驗
-
勞倫茲變換式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
-
◇ 從太空到永恆
-
光行差效應
-
-
-
第十二章 幕後推手 ——遇見盧瑞亞博士
-
◇ 直奔哈佛大學毛遂自薦
-
◇ 轉戰麻省理工學院,改變一生
-
-
第十三章 心智風車 ——邏輯跟語言有其局限,無法全面理解宇宙
-
◇ 語言和邏輯的限制
-
自然發生論早就被推翻了
-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現:違反邏輯的「疊加」
-
語言裡充滿大量的矛盾
-
-
◇ 邏輯跟語言無法理解宇宙整體
-
宇宙是無法預料的無形之物,只能用弦外之音的方式,靠本能去理解
-
-
-
第十四章 從天堂墜落 ——意識真的可以被消滅嗎?
-
◇ 意外墜地,在生死之間徘徊
-
◇ 意識不死
-
-
第十五章 創造的基石 ——心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瞬間
-
◇ 由觀察者決定的世界奠基於神經元,而非原子
-
一位憂心的父親
-
神經迴路的邏輯早已將感知包含在內
-
所有感覺是如何合而為一的?
-
-
-
第十六章 宇宙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 ——宗教、科學與生命宇宙論如何看待實相
-
◇ 「存在」的原因、本質與方式
-
讓科學與宗教分居
-
-
◇ 傳統科學的基本宇宙觀
-
傳統科學的答案
-
-
◇ 宗教的宇宙觀
-
西方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
-
西方宗教的答案
-
東方宗教(佛教與印度教)
-
東方宗教的答案
-
-
◇ 生命宇宙論的宇宙觀
-
生命宇宙論的答案
-
不考慮生命或意識的「萬有理論」會走入死胡同
-
-
-
第十七章 當科幻小說成真 ——生命宇宙論早就滲透了我們的生活
-
◇ 從神性宇宙到隨機宇宙
-
當科幻愈來愈逼近現實
-
-
◇ 一九五五年以前的科幻故事,擁抱傳統宇宙論
-
外星人
-
機器人
-
其他主題
-
-
◇ 一九六○年以後的科幻故事,拋棄傳統宇宙思維
-
時間旅行
-
質疑時間
-
以意識為基礎的現實
-
-
◇ 生命宇宙論早已滲入大眾生活
-
-
第十八章 意識之謎 ——如果沒有人在觀看,宇宙是否存在?
-
◇ 解答意識,沒有這麼簡單
-
認知功能容易解決,主觀經驗背後的成因難以處理
-
神經科學無法完整解釋意識經驗
-
生理過程如何生出主觀經驗?
-
-
◇ 心智會為每一個經驗創造時空關係
-
物體缺乏單元感覺經驗,無法創造時空關係
-
薛丁格的貓
-
-
◇ 如果沒有人在觀看,宇宙是否存在?
-
是你的大腦讓宇宙動起來
-
所有時間、空間和事件,就在此時此地
-
-
-
第十九章 死亡與永恆 ——意識不受時空限制,死亡並不存在
-
◇ 生命宇宙論將鬆開死亡的箝制
-
死亡是不存在的
-
意識是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宇宙
-
-
◇ 意識結束的機率為零,永恆完全超脫時間
-
理解的局限
-
-
◇ 我是誰?
-
能量永遠不會消失,人死去也同時活著
-
-
-
第二十章 放眼未來 ——生命宇宙論的時代即將來臨
-
◇ 逐漸承認仰賴意識的物理實驗
-
放大規模的疊加實驗
-
持續研究人工智慧
-
自由意志實驗
-
-
- 致謝
- 【附錄一】勞倫茲變換式
- 【附錄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生命宇宙論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