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導論 鄭宇碩
-
反思前路
-
第一章 中國民主往何處去?紀念「天安門事件」二十周年 鄭宇碩
-
引言──「天安門事件」前後的政改
-
填補意識形態的真空
-
建立社會保障網
-
從蘇東劇變和「顏色革命」汲取教訓
-
沒有民主的良治
-
結論
-
-
第二章 中共的漸進式民主與中國政治經濟轉型的呼喚──理論、政策、矛盾 丁偉
-
前言
-
政治改革──理論與現實的鴻溝
-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何去何從?
-
結論
-
-
第三章 民主和民主化的「中國特色本質」 洪清田
-
引言、命題
-
「中國性」(Chineseness)文化基因圖譜
-
千年變局──二百年未進入問題
-
中西比較──兩種「人本主義」和兩種文明形態及兩種政治形態
-
中西比較──兩種「人本主義」、兩種文明形態和兩種政治形態的兩種歷史進程
-
百年來的中國路向──救亡為先、民主和科學次要
-
民主和民主化是中國、中國人的人本主義的再造
-
-
第四章 民主和民主化的「中國特色進程」 洪清田
-
引言、命題
-
只把香港當負累 沒看到香港的「真價值」
-
香港角色──漸引入「經濟、社會、政治」基因及部分「行政、法治、民主」基因
-
三十年來中國思潮、社會和外交轉型
-
二十年來中國社會和中國民主化
-
三十年重複二百年的思維模式──「消極一國兩制」與「積極一國兩制」
-
中國的考驗 世界的考驗
-
香港的歷史新角色──民主試驗田
-
香港和中國──現代化的同道中人
-
「香港學」──香港和中國的共同資源
-
-
第五章 「六四事件」與中港兩地民主發展的互動 蔡耀昌
-
前言
-
「八九民運」前夕的香港民主發展狀況
-
「六四事件」與民主派角色轉變
-
「六四事件」與基本法定稿
-
「九一直選」至回歸前後的政治格局
-
「七一大遊行」以來的變化
-
「六四事件」與香港角色
-
支聯會二十年
-
「六四事件」與香港社運模式
-
總結
-
-
-
回顧
-
第六章 「六四」後的反思對中國發展的推動作用──二十年的變化和我的探索 劉銳紹
-
「六四」以來民間變化大
-
「經濟實力──公民權──政治權」路線圖
-
「三合會主義」到「四合院精神」
-
「新三民主義」
-
「條塊分割法」與進退之道
-
「六四」的解結之法
-
-
第七章 兩岸重大學運的歷史比較分析──「六四天安門學運」與「野百合學運」 林仁傑
-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
「六四天安門學運」的原因與影響分析
-
「我們正在創造歷史」──台灣「野百合學運」的分析
-
「六四天安門學運」與「野百合學運」之比較
-
-
第八章 「八九民運」的文化意義及其啟蒙意涵 張嘉娟
-
前言
-
「代際意識」與「八九民運」
-
啟蒙的抗爭與儀式──「八九民運」的呈現
-
紀念性空間的歷史、文化與論述──天安門廣場
-
小結──「八九民運」之啟蒙意涵
-
-
第九章 二十年海外中國政治流亡運動概覽 周義澄
-
從興盛、低落到新興力量加入──海外中國政治流亡運動的幾個發展階段
-
國際遊說團體、自由言論平台、組織力量基地──海外中國流亡政治運動的主要功能和存在價值
-
海外中國流亡政治運動的生存環境和未來發展的展望
-
-
-
回憶
-
第十章 直接目擊與傳媒再現──「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場域之爭」 譚志強
-
直接目擊「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歷史意義
-
傳媒再現──一種以質量分析出發的研究途徑
-
中國政府的傳媒再現──「反革命暴亂事件」
-
台灣的傳媒再現──「反共抗暴民主運動」
-
港澳的傳媒再現──「中國愛國民主運動」
-
海外人士的傳媒再現──「平反六四」和「回家」
-
總結
-
-
第十一章 香港的中國歷史科教科書裏的「六四事件」──介乎曖昧與避諱之間? 黃偉國
-
教科書與政治
-
分析方法及框架
-
文本分析
-
結論
-
-
第十二章 香港電影中的「六四事件」 陳家樂、朱立
-
引言
-
反對中國政府暴力鎮壓「民主運動」
-
香港電影中「六四事件」的敍事和風格
-
總結
-
-
第十三章 《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表述的「天安門屠殺」──象徵鬥爭、文化適應與普世價值 羅金義
-
導論──西方媒體也被「他者化」?
-
必也正名乎
-
強加民主還是譴責殺戮追悼無辜?
-
逢迎政權還是專業新聞?
-
「妖魔化」中國的聚光燈?
-
象徵鬥爭、文化適應還是普世價值?
-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