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胡宗南(1896-1962)將軍是中國近代史上赤忱效忠領袖、完成中興大業的重要人物。胡將軍以一文人之身,在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從此追隨先總統蔣公,歷經東征、北伐、抗戰、剿共、保台諸戰役,尤其是在對日抗戰期間,扼守西北,成功擊退了日軍的進犯,保護西南抗戰基地,培訓人才,奮鬥到日本投降,協助國家完成中興大業。並在接著與中共的爭戰中,盡心盡力,堅持到最後一刻,才由蔣公派機接到台灣,繼續為復興大業而奮鬥。
抗戰期間,胡將軍為爭取愛國流亡青年,在西安王曲成立陸軍官校第七分校,延聘學者成立戰幹團,培育青年官兵,並手定戰士之人生觀「生於理智,長於戰鬥,成於堅苦,終於道義。」其著名的演講「今日的戰士」亦成為黃埔子弟言行之準則,而《黃河》月刊的誕生,更是抗戰期間西北戰地幾十萬官兵的精神食糧。
胡將軍一生清廉堅貞,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其平凡平實及深刻的態度,對於後起的軍人發生了巨大無比的影響,而從其生平言論中,可看出他一顆光明燦爛的心,不僅是青年的導師,亦是軍人武德之典範。
抗戰期間,胡將軍為爭取愛國流亡青年,在西安王曲成立陸軍官校第七分校,延聘學者成立戰幹團,培育青年官兵,並手定戰士之人生觀「生於理智,長於戰鬥,成於堅苦,終於道義。」其著名的演講「今日的戰士」亦成為黃埔子弟言行之準則,而《黃河》月刊的誕生,更是抗戰期間西北戰地幾十萬官兵的精神食糧。
胡將軍一生清廉堅貞,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其平凡平實及深刻的態度,對於後起的軍人發生了巨大無比的影響,而從其生平言論中,可看出他一顆光明燦爛的心,不僅是青年的導師,亦是軍人武德之典範。
- 【出版序】恢弘士氣,再造中興──胡宗南先生四書 方鵬程
- 【推薦序】黃埔精神的典範──胡宗南上將 郝柏村
- 【代序一】陸軍一級上將胡公宗南傳 羅列
- 【代序二】我與胡宗南將軍 黃杰
- 【自序】鐵肩擔主義,血手寫文章 徐枕
-
生於憂患
-
一 家世故鄉
-
二 良師識慧童
-
三 中華民國誕生
-
四 等終軍之弱冠
-
五 觀摩進修於南京
-
六 效班超之投筆
-
-
投筆從戎
-
一 壯志入黃埔
-
二 黃埔第一期
-
三 第一次東征
-
四 第二次東征
-
五 孫文主義學會風波
-
六 中山艦事件
-
-
北伐統一
-
一 銅鼓之役
-
二 牛行、南昌之役
-
三 浙江戰役
-
四 上海‧南京之役
-
五 寧漢分裂
-
六 北伐頓挫
-
七 南昌暴動
-
八 蔣公下野
-
九 龍潭之役
-
一○ 晉升二十二師師長
-
一一 蔣公復職
-
一二 二次北伐
-
一三 濟南慘案
-
一四 光復平津
-
一五 全國統一
-
-
綏靖中原
-
一 敉平李宗仁之亂
-
二 討伐馮玉祥叛變
-
三 敉平唐生智
-
四 閻、馮之亂
-
五 第一師南北奔馳
-
六 討平中原叛逆
-
七 開封軍官訓練班
-
八 半傷殘官兵年會
-
九 肅清河南匪患
-
一○ 平定石友三叛亂
-
一一 創設無線電通訊
-
一二 蔣公第二次下野
-
一三 一二八事變
-
一四 平定皖西
-
一五 窮追共軍
-
一六 西定甘肅
-
一七 新、寧二事
-
一八 訓練整補
-
一九 人事與經理
-
二○ 二十二年時事
-
-
澤沛隴南
-
一 建設交通禁烟毒
-
二 革新縣政除惡吏
-
三 開風氣軍民同樂
-
四 弔李廣重修古墓
-
五 興教育整建城池
-
六 推至誠高朋遠來
-
七 地方自治植幹部
-
八 西北補充旅之成立
-
九 入川守廣元
-
一○ 攻戰摩天嶺
-
一一 再定廣元城
-
一二 松潘之役
-
一三 病假遇益友
-
一四 共軍窮途乞和
-
一五 兩廣事變入長沙
-
一六 第一師擴編第一軍
-
一七 西安事變逼鎬城
-
一八 蘭州暴亂念故人
-
-
奮起抗戰
-
一 暴風雨前夕
-
二 抗戰軍興
-
三 晉任軍團長
-
四 爭取優秀青年
-
五 由豫入陝
-
六 軍七分校之成立
-
七 戰幹第四團及西北幹訓團
-
八 增援豫東
-
九 信羅之役
-
一○ 戰區調整
-
一一 第二期抗戰方針
-
一二 爭取陷區青年
-
一三 國民精神總動員
-
一四 今日的戰士
-
一五 游幹班之成立
-
-
屏障西北
-
一 三十四集團軍成立
-
二 三援晉南
-
三 講述人品修養
-
四 戰區變更
-
五 動員指揮部之成立與撤銷
-
六 建議擴編集團軍
-
七 東援豫西
-
八 黃河東西對峙
-
九 將校訓練班
-
一○ 長官舊友訪晤
-
一一 三十年國內外大事記
-
一二 第三次長沙大捷
-
一三 東渡訪晉閻
-
一四 晉升副長官
-
一五 是夏緬、浙戰況
-
一六 西安軍事會議前後
-
一七 淬礪奮發
-
一八 蔣夫人訪美記要
-
一九 長夜曙光
-
二○ 三定甘蕭
-
二一 《中國之命運》出版
-
二二 開羅會議
-
二三 領袖馬前一卒
-
二四 三十二年國內外大事記
-
-
誓掃倭寇
-
一 黨政軍聯席會議之成立
-
二 二訪閻長官
-
三 嚴陣待敵
-
四 中原戰役
-
五 陝州之役
-
六 陝州戰役之檢討
-
七 戰區調整
-
八 堅百忍而為國
-
九 晉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
一○ 新疆伊寧之役
-
一一 重要人士及賓客
-
一二 三十三年大事記
-
-
勝利光輝
-
一 晉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
二 克難堅忍
-
三 西峽口戰役
-
四 再殲窮寇
-
五 中美幹部訓練班
-
六 所謂陝北封鎖線
-
七 日軍投降
-
八 受降接收
-
九 鄭州受降
-
一○ 台澎回歸祖國
-
-
時代變遷
-
一 由抗日而戡亂
-
二 遍地狼煙
-
三 稟陳憂心
-
四 盟友無知禍蒼生
-
五 停戰與裁軍
-
六 部隊整編
-
七 第二次停戰令
-
八 陝南堵擊之役
-
九 晉南剿共
-
一○ 打通同蒲路
-
一一 肅清秦嶺殘共
-
一二 救榆林籌攻共巢
-
一三 培育優秀青年
-
一四 歸鄉祭父墓
-
-
直搗共巢
-
一 素帳悲歌悼至友
-
二 戴將軍壯志末酬
-
三 和談終於失敗
-
四 謀定而動
-
五 行動部署
-
六 攻克延安之役
-
七 掃蕩殘共
-
八 追奔逐北
-
九 戰區改編綏靖公署
-
一○ 分區清剿
-
一一 榆林之役
-
一二 戰況劇變
-
一三 三十六年大事記
-
-
大局逆轉
-
一 精師東調關中虛
-
二 瓦之街之役
-
三 涇渭河谷之役
-
四 腥風赤雨行憲政
-
五 大荔之役
-
六 綏署人事狀況
-
七 三十七年大事記
-
八 擎柱已去大廈傾
-
九 兵員軍糧困境
-
一○ 所謂和談
-
一一 獨木撐危廈
-
一二 功敗垂成
-
一三 安康之役
-
一四 川陝甘綏署成立
-
-
孤軍奮戰
-
一 馳援重慶
-
二 自重慶轉戰成都
-
三 中樞遷台北
-
四 千里勤王馳蓉城
-
五 成都轉進西昌
-
六 舊部聞風來歸
-
七 竭力經營西昌
-
八 西昌之役
-
九 總統復職令回台
-
一○ 凜冽萬古存
-
-
儒將風範
-
一 遭彈劾俯仰無愧
-
二 立委上書請命
-
三 社會流傳恩怨
-
四 對彈劾案提出申辯
-
五 三十九年大事記
-
-
疾風勁草
-
一 義薄雲天
-
二 求成仁淪入夷區
-
三 堅百忍重掀希望
-
四 遇故人絕處逢生
-
五 破鐵幕百 歸來
-
六 羅列的生平
-
-
出師大陳
-
一 往大陳整編游擊隊
-
二 江浙游擊總部之編成
-
三 四十年時局狀況
-
四 整編游擊部隊及船艇
-
五 復麂島揚威海上
-
六 掃蕩雞冠山大捷
-
七 游擊部隊經費困難
-
八 國際外交之變遷
-
九 游擊總部撤銷返台
-
一○ 四十二年大事記
-
-
鎮守澎湖
-
一 生活與戰鬥一致
-
二 建設澎湖
-
三 起居生活記述
-
四 精神教育
-
五 國防研究院深造
-
-
關關雎鳩
-
一 窈窕淑女
-
二 君子好逑
-
三 國而忘家
-
四 在洋之洲
-
五 寤寐思服
-
六 鸞鳳和鳴
-
七 顛沛來台
-
八 居處有家
-
九 國慶閱兵激壯志
-
-
天地悠悠
-
一 哲人其萎
-
二 身後哀榮
-
三 追思紀念
-
四 世人誣衊之辨正
-
五 先生之家人
-
-
永懷先生
-
先生之武德
-
先生之智
-
先生之信
-
先生之仁
-
先生之勇
-
先生之嚴
-
先生之軍人魂
-
- 附錄 胡宗南將軍年表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