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靖國神社」是一個什麽地方?為何頻頻牽動中日韓三國民眾敏感的神經?
由日本人的生死觀形成談起,作者追本溯源,以日本文化中「怨靈恐懼」「死者即佛」的獨特傳統,詳解中日兩國在歷史文化上對「死」的不同理解。本書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解析靖國神社爭端背後的文化成因。撥開籠罩在靖國神社之上的「文化」迷霧,層層梳理靖國神社如何演變成為政治色彩濃厚的矛盾集合體。
面對歷史遺留下來的仇恨與糾葛,作者以開放的胸襟,冀望中日以彼此的文化內涵互為解毒劑,最終達到互相理解、走向未來。
由日本人的生死觀形成談起,作者追本溯源,以日本文化中「怨靈恐懼」「死者即佛」的獨特傳統,詳解中日兩國在歷史文化上對「死」的不同理解。本書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解析靖國神社爭端背後的文化成因。撥開籠罩在靖國神社之上的「文化」迷霧,層層梳理靖國神社如何演變成為政治色彩濃厚的矛盾集合體。
面對歷史遺留下來的仇恨與糾葛,作者以開放的胸襟,冀望中日以彼此的文化內涵互為解毒劑,最終達到互相理解、走向未來。
- 前 言
-
第一章 參拜的迷霧
-
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的「邏輯迷霧」
-
拜謁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小泉純一郎
-
小泉再參拜「惑」上加「惑」
-
-
第二章 日本人生死觀的迷津
-
田中真紀子嘲笑死者犯眾怒
-
日本的四大怨靈與「怨靈恐懼」
-
日本的神社是怎麼回事?
-
誰最有資格進神社?
-
日本最早的神社和最大的神社都是怨靈神社
-
「怨靈祭祀」產生的原因及其文化人類學功能
-
佛教的傳入和怨靈祭祀
-
怨靈復仇的「單向性」的確認
-
-
第三章 日本人生死觀的變遷
-
藤原家與攝關政治
-
院政與武士階級的誕生
-
王朝文化過渡到武士文化的轉折點
-
武士社會是主從關係的社會
-
為「忠」而「死」是武士道德的核心
-
蔣介石對日本武士道的真知灼見
-
武士社會與日本人生死觀的變化
-
禪宗與武士
-
只有流芳千古 沒有遺臭萬年
-
-
第四章 抗日戰爭中日軍的「敵人祭奠」
-
日本人「敵人祭奠」的傳統
-
抗日戰爭中日軍的「敵人祭奠」
-
松井石根與「興亞觀音」
-
「祭奠敵人」傳統的變質與日本侵略軍的殘酷
-
「興亞觀音」的建立說明了什麼?
-
-
第五章 中國人生死觀的迷津
-
伍子胥和顯宗天皇
-
祥林嫂恐懼的根源
-
中國的地獄與日本的地獄
-
日本的怨靈和中國的厲鬼
-
追究死者的責任與中國人的寬容
-
-
第六章 中日生死觀對決靖國神社
-
與中國淵源深厚的靖國神社
-
美國為什麼同意保留靖國神社?
-
靖國神社為什麼成為國際問題?
-
小泉純一郎堅持參拜靖國神社的秘密
-
天皇為什麼停止參拜靖國神社?
-
靖國神社自身的矛盾
-
美國為什麼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感到失望」?
-
靖國神社問題的本質
-
-
結 語
-
硫磺島的啟示
-
回到日本神道的原點
-
中日生死觀及歷史觀互為解毒劑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