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儒家思想與傳統中國歷史思維之間,有其互相滲透性,歷史思維更是深刻地浸潤在儒家人文精神之中;但是兩者之間又有其內在緊張性。這種互相滲透性與內在緊張性尤其表現在「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之間,以及史家所研究的歷史事實的「特殊性」(particularity)與儒家道德理念所訴求的「普遍性」(universality)之間。本書寫作之目的,在於探討儒家傳統與中國歷史思維之複雜關係。
全書共分三部,第一部共二章,分論中國歷史思維的核心概念──「時間」,與中國歷史寫作中史論所發揮的作用。第二部包括四章,析論儒家歷史思維方法、運用及其歷史敘事,並以宋儒及朱子歷史觀為中心,分析傳統中國儒家歷史解釋的理論內涵及其相關問題。第三部則以二十世紀儒家學者錢穆(賓四,1895-1990)史學為中心,論述傳統中國歷史思維的現代轉化,及錢賓四史學中所呈現的儒家價值觀。本書結論則綜論儒家思想與傳統中國歷史思維中所呈現的人文精神之特質。
全書共分三部,第一部共二章,分論中國歷史思維的核心概念──「時間」,與中國歷史寫作中史論所發揮的作用。第二部包括四章,析論儒家歷史思維方法、運用及其歷史敘事,並以宋儒及朱子歷史觀為中心,分析傳統中國儒家歷史解釋的理論內涵及其相關問題。第三部則以二十世紀儒家學者錢穆(賓四,1895-1990)史學為中心,論述傳統中國歷史思維的現代轉化,及錢賓四史學中所呈現的儒家價值觀。本書結論則綜論儒家思想與傳統中國歷史思維中所呈現的人文精神之特質。
- 自 序
-
序 論 儒家人文精神傳統與中國史學
-
一、引言
-
二、儒家人文傳統中的歷史意識
-
三、中國歷史思維中的儒家元素
-
-
【第一部】中國歷史思維的核心及其呈現
-
第一章 中國傳統歷史思想中的時間概念及其特質
-
一、引言
-
二、從「時間」萃取「超時間」
-
三、「超時間」在「時間」中展現
-
四、結論
-
-
第二章 中國歷史寫作中史論的作用及其理論問題
-
一、引言
-
二、傳統中國歷史寫作中「事」與「理」之關係的演變
-
三、史論的作用(1):從「殊相」到「共相」
-
四、史論的作用(2):以「今」釋「古」,「古」為「今」鑑
-
五、史論的作用(3):融貫「事實判斷」與「道德判斷」
-
六、結論
-
-
-
【第二部】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的展開
-
第三章 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
-
一、引言
-
二、儒家歷史思維中的「時間」概念
-
三、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比」與「興」
-
四、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運用
-
五、結論
-
-
第四章 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
-
一、引言
-
二、儒家的歷史敘述是證立普遍理則的手段
-
三、儒家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之間的緊張性:經典中的「道」與聖人
-
四、解經以求「道」的兩種方法及其問題
-
五、結論
-
-
第五章 儒家歷史敘述的特質:朱子歷史敘述中的聖王典範
-
一、引言
-
二、宋儒歷史敘述的幾個面向
-
三、朱子歷史敘述中潛藏的思想內涵
-
四、對「即史以求理」之質疑及其回應
-
五、結論
-
-
第六章 儒家歷史解釋的理論基礎:朱子對中國歷史的解釋
-
一、引言
-
二、中國歷史的分期:其政治及其文化
-
三、朱子歷史解釋的理論基礎及其問題
-
四、朱子歷史解釋的現實用心
-
五、結論
-
-
-
【第三部】中國歷史思維的現代轉化
-
第七章 錢穆史學中的「國史」觀與儒家思想
-
一、引言
-
二、錢穆「國史」觀的內涵及其歷史背景
-
三、錢穆「國史」觀中的史學方法論
-
四、錢穆「國史」觀在現代中國史學史中的意義
-
五、錢穆史學中的儒家思想
-
六、結論
-
-
結 論 儒家思想與傳統中國歷史思維中的人文精神
-
附錄一 中國歷史思維的特徵
-
附錄二 全球化時代朱子「理一分殊」說的新意義與新挑戰
-
- 誌 謝
- 引用書目
- 人名索引
- 書名及名詞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047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