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丁韙良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出版日期
201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39403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丁韙良(W. A. P. Martin, 1827-1916)在華生活近六十年,是十九世紀中葉美國最早來華的新教傳(宣)教士之一,也是中英文著作等身的著名學者,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丁韙良於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從事的活動及貢獻,一是較早與較系統地譯介西方國際法至中國,不僅奠定了中國國際法學基礎,更培養了晚清外交人才,促進晚清外交近代化;二是長期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實施新式教育,推動晚清教育近代化;三是向中國介紹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新知、基督教文化,並將中國歷史、宗教、文學、古代發明等介紹給西方,他個人也開始了對中國文化的研究與探討,成為美國最早的漢學家之一。
晚清時期,中國因列強介入而淪為半殖民地化之際,丁韙良呼籲清政府學習西方,推行改革。同時,他也呼籲西方社會應研究中國歷史,指出中國人並非一盤散沙,更預見中國的崛起;然而,他也曾提出過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主張。他是一位複雜且蓋棺不能論定的歷史人物,但他對中國的愛與對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動卻不可抹滅。
本書敍事嚴謹,觀點明確,多有創見,更引用大量珍貴的中外文資料及原始檔案,對丁韙良的文化交流活動進行全面分析,並訂正若干史實,為研究丁韙良、中國近現代史、思想文化史、宗教史、教育史等之重要著作。

◎關于丁韙良:
「吾奉上帝之命來華,此即吾父母之邦也,得老死于是足矣。」
――丁韙良(W. A. P. Martin, 1827-1916)

「我生活在中國……除了當傳(宣)教士外,還當過清政府的雇員。」丁韙良曾如此自述。因熟知中國作家與作品,恭親王奕訢對他另眼看待,賜予「冠西」的雅號,其後中國人遂尊稱他「丁冠西」。
丁韙良自一八五○年來華服務,一八九五年因病自京師同文館總教習職退休返美,其後仍多次返華。一八九八年,清光緒皇帝任命已退休的丁韙良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首任西學總教習,協助推動新式教育,並授予二品頂戴官銜。
一九○二年,丁韙良再次返美,旋即接獲湖廣總督張之洞電報,聘請他擔任湖北濟美學堂總教習兼仕學院公法教習。此次,其子以「彼地潮濕不宜」反對高齡七十六的父親前往中國,但丁韙良毫無猶豫,以「吾奉上帝之命來華,此即吾父母之邦也,得老死于是足矣。」回應兒子的擔憂,並即刻返華協助。一九一六年,九十歲的丁韙良長眠於中國,並被葬於摯愛的妻子墓旁,總計他在中國生活長達六十年之久。

一九五六年七月生於河北省寶坻縣(現為香河縣)農民家庭。一九七七年考入河北大學,一九八二年三月畢業,取得歷史學學士學位,留校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研究。一九九三年赴美,二○○一年自己申請美國傑出人才綠卡並很快獲批准,使全家取得美國永久居留權。二○○四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鄭師渠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文化史,二○○八年六月通過論文答辯,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
除本書外,著有《清代直隸總督與總督署》(合著)、《創業美國》,點校《星軺指掌》,編註有《天道溯原:丁韙良基督教作品選粹》。另於中國大陸《歷史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戰線》、《江漢論壇》、《社會科學研究》、《安徽史學》、《河北學刊》等刊物及論文集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其中 五篇論述丁韙良)。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清史及晚清政治史、美國來華傳(宣)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美國華人華僑歷史與文化。任美國Willamette University中文客座助理教授(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2012-2013)。

  • Abstract William A. P. Martin and Chinese-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 緒 論 本書的選題意義、學術創新及研究概況
    • 第一節 本書的理論方法、學術創新與框架結構
      • 一、選題意義與學術創新
      • 二、本書的基礎理論
      • 三、本書的研究寫作方法及框架結構
    • 第二節 丁韙良研究概述(1917-2013)
      • 一、1950年以前的個人生平介紹與相關研究
      • 二、1950-1985年中國大陸學術界研究概況
      • 三、1987-2013年中國大陸學術界研究成果及主要觀點
      • 四、臺灣研究概況
      • 五、美國等國研究概況
      • 六、深入研究之淺見
  • 第一章 丁韙良生平概述(1827-1916)
    • 第一節 家庭背景與早期在華傳教活動(1827-1868)
      • 一、家庭背景與來華傳教(1827-1850)
      • 二、寧波傳教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活動(1850-1860)
      • 三、北京傳教與《萬國公法》的刊印(1862-1868)
    • 第二節 從京師同文館到京師大學堂的教育活動(1869-1905)
      • 一、京師同文館總教習的開拓與創新(1869-1895)
      • 二、戊戌變法與義和團運動時期的參與及態度(1897-1900)
      • 三、丁韙良與京師大學堂及湖北仕學院
    • 第三節 晚年傳教(1906-1916)、中國情結及檔案概述
      • 一、晚年著述與傳教活動(1906-1916)
      • 二、丁韙良的中國情結芻議
      • 三、美國保存丁韙良檔案史料概述
  • 第二章 丁韙良的中國文化觀
    • 第一節 丁韙良的中國歷史觀
      • 一、中國歷史分期、民族衝突融合與未來崛起
      • 二、中國的古代發明及「西國取法中華」的「西學中源說」
      • 三、中國古代公法與外交研究的開拓者
      • 四、中國近代史:從被迫開放到主動改革
      • 五、中國歷史的發展變化與具有遠見卓識的預測
    • 第二節 丁韙良的中國宗教觀及傳教思想
      • 一、對中國「三教」與基督教關係的分析研究
      • 二、對中國「祖先崇拜」的研究
      • 三、「孔子加基督」的傳教主張
      • 四、傳教著作《天道溯原》與《天道覈較》
    • 第三節 丁韙良對中國文學及語言文字的研究
      • 一、丁韙良對中國詩歌、散文作品的研究
      • 二、丁韙良對中國書信、寓言及說(宣)教作品的研究
      • 三、丁韙良編譯寫作的中國詩歌及文字作品
  • 第三章 丁韙良與西方國際法在中國的奠基:《萬國公法》之版本考證及歷史價值研究
    • 第一節 丁韙良翻譯《萬國公法》的背景及動機
      • 一、翻譯《萬國公法》的背景及動機
      • 二、《國際法原理》的作者及版本討論
    • 第二節《萬國公法》的翻譯藍本及相關問題新證
      • 一、學術界對《萬國公法》翻譯藍本的幾種觀點
      • 二、《萬國公法》翻譯藍本並非1836年版和1863年版
      • 三、《萬國公法》翻譯藍本為1855年版確證
      • 四、學術界對《萬國公法》的錯誤評論
    • 第三節《萬國公法》的主要內容及刊印意義
      • 一、《萬國公法》的主要內容
      • 二、《萬國公法》刊印的影響
  • 第四章 丁韙良與國際法在中國的傳播
    • 第一節 《星軺指掌》與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 一、 《星軺指掌》的翻譯藍本、原書作者及中文版刊印年代考證
      • 二、《星軺指掌》的主要譯校人員
      • 三、《星軺指掌》的主要內容
      • 四、《星軺指掌》刊印的歷史意義
      • 五、《星軺指掌》的消極內容
    • 第二節 「得窺泰西往來交涉之道」的譯著:《公法便覽》
      • 一、吳爾璽與《國際法研究導論》的版本
      • 二、《公法便覽》的翻譯藍本考證
      • 三、《公法便覽》的翻譯人員及初刻本年代
      • 四、《公法便覽》的基本內容
      • 五、《公法便覽》的歷史地位
    • 第三節 「持論既公而不偏,敘事亦確而有據」的《公法會通》
      • 一、《公法會通》的翻譯藍本及作者考證
      • 二、《公法會通》的翻譯者、特色、目的及版本
      • 三、《公法會通》的主要內容
      • 四、《公法會通》的歷史地位
      • 五、《公法會通》的消極內容
    • 第四節 同文館翻譯的其他國際法著作
      • 一、《陸地戰例新選》介紹的國際戰爭法規
      • 二、《法國律例》及《新加坡律例》、《公法千章》考證
    • 第五節 丁韙良晚年的國際法作品
      • 一、《公法新編》的編譯過程、藍本及原作者概述
      • 二、《公法新編》的主要內容及歷史地位
      • 三、《邦交提要》表述的國際法思想及民主思想
  • 第五章 丁韙良與晚清教育的近代化
    • 第一節 丁韙良與京師同文館
      • 一、出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
      • 二、丁韙良對同文館課程設置、學制方面的改革
      • 三、丁韙良對中外教習的管理及教材、教學方法的改革
      • 四、丁韙良在招生及學生管理方面的改革
      • 五、丁韙良與同文館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
      • 六、丁韙良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的歷史評價
    • 第二節 丁韙良的中西教育觀及改革科舉制的主張
      • 一、對中國教育輕視培養科學人才的分析
      • 二、對中國科舉選官制度的評述
      • 三、《西學考略》對歐美、日本教育制度及現狀的介紹
      • 四、「借鏡于人」:學習西方教育制度、改革科舉制的思想
  • 第六章 丁韙良向中國介紹的西方先進科技知識及社會科學知識
    • 第一節 京師同文館時期編著的自然科學及英語書籍
      • 一、《格物入門》及其增補版
      • 二、《格物測算》及其他格致書籍
      • 三、天文、曆法與英語知識的介紹
    • 第二節 丁韙良在報刊書籍中介紹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
      • 一、丁韙良與《中西聞見錄》的創刊
      • 二、丁韙良在《中西聞見錄》中介紹的自然科學知識
      • 三、丁韙良在《中西聞見錄》中對近代天文地理知識的介紹
      • 四、丁韙良在《中西聞見錄》中對晚清洋務新政及社會的介紹
      • 五、丁韙良在《中西聞見錄》中對各國社會、政治的介紹
      • 六、「進化論」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者
    • 第三節 晚清西方經濟學傳入中國第一人
      • 一、《富國策》的原作者及翻譯藍本
      • 二、丁韙良翻譯《富國策》的意圖
      • 三、《富國策》中關于生產與商品生產的理論
      • 四、《富國策》中關于用財即消費理論
      • 五、《富國策》中關于交易即產品的交換與分配理論
      • 六、《富國策》的歷史價值
    • 第四節 近代來華西人第一部心理學著作:《性學舉隅》
      • 一、近代中國心理學開創之作:《性學舉隅》的寫作與刊印
      • 二、 「以究察人性為要」:《性學舉隅》的主要內容及學術價值
  • 結 論 丁韙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及晚清近代化的促進者
  • 附 錄
    • 一、丁韙良主要論著目錄
    • 二、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 三、丁韙良研究成果彙編
    • 四、丁韙良年譜簡編
  • 後 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