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序言
-
第一章童年的「流亡三部曲」
-
一、老家北大荒
-
二、父親抗日,投奔西安
-
三、母子萬里尋親
-
四、返鄉東北
-
五、逃難上海
-
六、台灣—香蕉天堂
-
-
第二章生涯多轉折
-
一、劉自然事件
-
二、就讀政大外交系
-
三、初進外交部
-
四、留學美國:蔣廷黻大使的感召
-
-
第三章美國新英格蘭的留學生涯
-
一、佛萊契爾法律外交學院
-
二、美國參加越戰的爭議
-
三、反主流文化運動
-
四、打工與交友
-
五、「美國之音」工作
-
-
第四章「亂世佳人」家鄉的教書生活
-
一、三更燈火五更雞
-
二、《南方的心靈》
-
三、以歷史為志業
-
四、黑色的一九六八年
-
-
第五章芝加哥大學:隨師習道記
-
一、芝大校訓、學風與學運
-
二、主授美國歷史的恩師—富蘭克林
-
三、主授美國與東亞關係的恩師—入江昭
-
四、主授中國現代史的恩師—孔復禮
-
-
第六章為何中國知識分子左傾?
-
一、說之以理
-
二、動之以情
-
三、愛國詩人聞一多的悲劇
-
-
第七章毛澤東的中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一、反右派鬥爭
-
二、三面紅旗運動
-
三、文化大革命
-
-
第八章激情、分裂、抉擇—留美華人的保衛釣魚台運動
-
一、前言
-
二、源起與一月之大遊行
-
三、四月大遊行
-
四、保釣運動開始向左轉
-
五、安娜堡國是大會
-
六、保釣左派代表訪問北京
-
七、「反共愛國聯盟」—右派大反擊
-
八、我對保釣左派人士之批評
-
九、台灣不保釣?大陸有保釣?
-
十、保釣運動後各派保釣人士之動向
-
十一、對保釣運動左派思潮之反思
-
十二、總結:功大於過,瑕不掩瑜
-
十三、出版《保釣風雲錄》
-
十四、向美國建言解決釣魚台爭議
-
十五、邵家兩代保釣
-
-
第九章「中國熱」與西方對中共評價之兩極化
-
一、聖母大學
-
二、美國和中國為何相互擁抱?
-
三、西方人士對中共的正面看法
-
四、西方人士對中共的負面看法
-
五、我的看法
-
六、中共對毛澤東及文革的看法
-
-
第十章美台斷交,共赴國難
-
一、個人對處理台美關係的建言
-
二、美台斷交,美中建交
-
三、參與「台灣關係法」之遊說工作
-
四、共赴國難
-
-
第十一章客座中央研究院:研究大陸為何淪陷
-
一、雅爾達密約與馬歇爾使華
-
二、蘇聯為何要控制東北?
-
三、蔣中正為何拒絕與史達林合作?
-
四、為何美國不願介入國共內戰
-
五、「國家」一曲打動心弦
-
-
第十二章杭立武先生提攜,終於返鄉回國
-
一、遊子返鄉
-
二、杭立武生平及重要貢獻
-
三、「亞洲與世界社」與學術外交
-
四、「中國人權協會」及取消戒嚴之建議書
-
-
第十三章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學術外交
-
一、中心的歷史與任務
-
二、中心之改革工作
-
三、蔣經國總統之領導風格
-
四、學術外交之一:大西洋理事會
-
五、學術外交之二:中美大陸會議
-
六、學術外交之三:「國際政治學會」會籍問題
-
七、學術外交之四:香港的歷史角色與未來影響
-
八、王永慶對台灣發展之遠見
-
九、國際開會文化之異同
-
十、工作之動力
-
-
第十四章出任政府、總統、行政院長之發言人
-
一、俞國華院長
-
二、蔣經國總統
-
三、李登輝總統
-
四、李煥院長
-
五、郝柏村院長
-
六、感想
-
-
第十五章新聞事業之「解嚴」與「興利」
-
一、導言
-
二、開放報禁
-
三、開放台灣禁歌
-
四、開設電影分級制及審檢《悲情城市》
-
五、籌建公共電視台
-
六、開辦台北國際書展
-
七、設立金曲獎
-
八、做李安大導演的小「推手」
-
九、和證嚴上人結緣
-
-
第十六章開放兩岸新聞與文化交流
-
一、導言:我國大陸政策的內在局限
-
二、開放兩岸記者互相採訪
-
三、開放大陸出版品來台
-
四、開放大陸「黃河大合唱」禁歌
-
五、「林青霞事件」
-
六、感想
-
-
第十七章台灣向國際社會發聲發光
-
一、從解除戒嚴到五二○事件
-
二、六四天安門事件
-
三、在國外成立「中華新聞文化中心」
-
四、闡釋「中美兩大民族之使命感與命運論」
-
五、男女平權:國際新聞人員特考與外放
-
-
第十八章惜別新聞局:依舊青山綠樹多
-
一、對大眾傳播事業之建議與協助
-
二、對大眾傳播事業之評價
-
三、辭職
-
-
第十九章重回學術界
-
一、重執教鞭:政治大學外交系所復課
-
二、哈佛大學出版《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
-
三、兼任「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
四、重返政大國關中心
-
五、重回學術外交之一:英國國會演說
-
六、重回學術外交之二:美國國會作證
-
七、重回學術外交之三:台海危機與美中台三角關係
-
八、解讀李光耀資政
-
-
第二十章穿梭兩岸,搭建和平橋梁
-
一、兩岸應借鏡「德國經驗」與珍視「台灣經驗」(一九九二年)
-
二、從「江八點」到汪道涵之「邦聯制」(一九九五年)
-
三、對國統會之建言(一九九五年)
-
四、政大國關中心與大陸「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簽訂合作協定(一九九五年)
-
五、為化解兩岸緊張關係建言(一九九五年)
-
六、「兩岸簽訂和平協定」之研究報告(一九九六年)
-
七、台灣處理兩岸關係之六項原則(一九九六年)
-
八、汪道涵談馬英九(一九九八年)
-
九、為汪道涵來台等相關事宜交換意見(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
-
十、哈佛大學討論李登輝「兩國論」(一九九九年)
-
十一、解讀李登輝總統
-
十二、捍衛中華民國(二○○○年)
-
十三、對大陸進忠告(二○○八年)
-
十四、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留學之呼籲(二○○九年)
-
十五、大陸必須接受中華民國之存在(二○一二年)
-
十六、總結:改善兩岸關係唯靠孟子良言
-
-
第二十一章中華民國生存之意義
-
一、海洋中國與大陸中國
-
二、台灣之歷史角色、經驗與抱負
-
三、台灣之安全與出路
-
- 結語
- 謝啟
- 一生大事紀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