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台灣史:焦慮與自信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3686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期的專輯「台灣史:焦慮與自信」,有許雪姬的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探討因論述多於考訂,造成史家失去了應有的技藝,使歷史學成為沒有特色的學門;有莫達明的台灣本土史學的建構與發展 (1972-2004),討論民主轉換與台灣人民自決之嚮往解釋了1980年代由台灣史學所帶起之轉折點,敘事方式漸次擺脫地方史的範疇,逐步地趨向國家歷史的類型。

有張隆志的婆娑洋畔、美麗島間:學院台灣史研究札記,探討學院台灣史家面對當代台灣史高度政治化的言論情境,以及國族建構、後殖民差異、轉型正義與全球化等實踐課題,如何超越歷史時空錯置和狹隘地域心態?也有楊照的建立衡量台灣史深度與廣度的標尺,述及台灣史可深可廣,然而我們到現在都尚未真正針對台灣史,建立一套衡量其深度廣度的標尺。本期還有「思想評論」、「思想訪談」、「思想人生」、「思想采風」等多篇精采的文章,提供讀者更多樣的思想風貌。
  • 歷史事件中的個人故事
  • 冷戰初期的「民族』與「民主」
  • 台灣史:焦慮與自信
    • 台灣本土史學的建構與發展(1972-2004)
    • 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
    • 拾貝於婆娑洋畔、美麗島間:一個學院台灣史研究者的觀察札記
    • 建立衡量台灣史深度與廣度的標尺
  • 思想評論
    • 英雄的聖經,政治家的教科書:閱讀普魯塔克
    • 交響的會話:大衛﹒馬密戲劇的美國切面
    • 孔夫子的幽靈:新世紀的「三教合流」?
    • 當代中國「國家本位」思潮的興起
  • 思想訪談
    • 崛起中國的十字路口:許紀霖先生訪談錄
  • 思想人生
    • 學術自述?
    • 唐德剛:穿越歷史三峽
  • 思想采風
    • 在中國重振社會民主:紀念謝韜
    • 托尼.朱特:未完成的生命依然完美
  • 致讀者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