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俗語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諸葛亮在長期用人實踐中,卻貫徹「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方針,既充分地發揮人才的優勢,也給自己留一分餘地。
一個人要想得到社會的認可,必須擁有真才實學。不學無術之徒也許短時間內靠不正當手段取得一些成就,但終究不能成就大業。只有那些擁有真正才幹的人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古語有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說的是一個人即使擁有非常高強的本領,但比他強的人還是存在的。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即使具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略,也應該再擴大自己的視野,多向他人請教,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通過多方學習,必然會增加自己的才幹,「更上一層樓」。如果一味地認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輕視他人,就會故步自封,停滯不前。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東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人(今山東沂南縣)。
東漢靈帝光和4年(西元181年),諸葛亮生於一個普通官宦家庭,當時他的父親諸葛珪任泰山郡丞。雖然生於官宦家庭,但諸葛亮的青少年時代卻多災多難,他的父母去世很早,諸葛亮與他的弟弟跟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戰亂一直伴隨著他的成長並影響他的生活。諸葛亮3歲時(西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天下大亂;9歲時(西元190年),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由於故鄉兵變,(西元194年)諸葛玄帶領家人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第2年,又因故遷至荊州(今湖北襄陽)。諸葛亮16歲時(197年),諸葛玄病故,諸葛亮遷至離荊州城20里的隆中山中,在此以耕田為生,過著隱居生活,生於亂世長於亂世的諸葛亮特別喜歡研讀兵法,在隆中期間他日夜揣摩兵法並廣交智士共同探討安邦定國之策。
西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諮詢天下大事,諸葛亮以《隆中對》折服劉備,從此,27歲的諸葛亮開始出山輔佐劉備。諸葛亮的輔佐,使劉備的境況大為改觀。劉備從最初的兵不過千,將只有關張到後來創建蜀國,與孫權、曹操共成鼎足之勢,這一切諸葛亮功不可沒。西元223年,劉備病逝,其子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領益州牧,總攬軍政大權,為了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先後6次北伐中原。西元234年,正值盛年的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中,享年54歲,死後諡號忠武。
一個人要想得到社會的認可,必須擁有真才實學。不學無術之徒也許短時間內靠不正當手段取得一些成就,但終究不能成就大業。只有那些擁有真正才幹的人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古語有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說的是一個人即使擁有非常高強的本領,但比他強的人還是存在的。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即使具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略,也應該再擴大自己的視野,多向他人請教,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通過多方學習,必然會增加自己的才幹,「更上一層樓」。如果一味地認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輕視他人,就會故步自封,停滯不前。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東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人(今山東沂南縣)。
東漢靈帝光和4年(西元181年),諸葛亮生於一個普通官宦家庭,當時他的父親諸葛珪任泰山郡丞。雖然生於官宦家庭,但諸葛亮的青少年時代卻多災多難,他的父母去世很早,諸葛亮與他的弟弟跟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戰亂一直伴隨著他的成長並影響他的生活。諸葛亮3歲時(西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天下大亂;9歲時(西元190年),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由於故鄉兵變,(西元194年)諸葛玄帶領家人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第2年,又因故遷至荊州(今湖北襄陽)。諸葛亮16歲時(197年),諸葛玄病故,諸葛亮遷至離荊州城20里的隆中山中,在此以耕田為生,過著隱居生活,生於亂世長於亂世的諸葛亮特別喜歡研讀兵法,在隆中期間他日夜揣摩兵法並廣交智士共同探討安邦定國之策。
西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諮詢天下大事,諸葛亮以《隆中對》折服劉備,從此,27歲的諸葛亮開始出山輔佐劉備。諸葛亮的輔佐,使劉備的境況大為改觀。劉備從最初的兵不過千,將只有關張到後來創建蜀國,與孫權、曹操共成鼎足之勢,這一切諸葛亮功不可沒。西元223年,劉備病逝,其子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領益州牧,總攬軍政大權,為了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先後6次北伐中原。西元234年,正值盛年的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中,享年54歲,死後諡號忠武。
- 諸葛亮其人
- 謙遜好學 遍尋名師
- 少年坎坷 自覺磨礪
- 隱居隆中 博覽群書
- 娶妻娶德 不圖虛表
- 志向遠大 期待成功
- 志同道合 廣交智士
- 運籌帷幄 廟算料勝
- 審時度勢 慎重抉擇
- 善尋間隙 夾縫生存
- 先計後戰 全勝至上
- 情理並容 妙說孫權
- 以智克智 巧得漁利
- 用人要疑 疑人要用
- 先公後私 不徇私情
- 神機妙算 草船借箭
- 寬容大度 見識超人
- 巧借東風 火燒赤壁
-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 未雨綢繆 防患未然
- 與人為善 為人著想
- 因勢利導 誘敵深入
- 舉薦龐統 不嫉賢能
- 審視全局 有備無患
- 趨同適應 諧振同事
- 巧用激將 鼓舞士氣
- 以敵制敵 以內破亡
- 充分肯定 適時讚揚
- 瞭解屬下 放手使用
- 藏鋒斂鍔 圖窮匕見
- 一鼓作氣 乘勝追擊
- 弔民伐罪 師出有名
- 沈著冷靜 處險不驚
- 從善如流 集思廣益
- 上下配合 相得益彰
- 事必躬親 遠征「南蠻」
- 分清主次 區別對待
- 攻城為下 攻心為上
- 罪不及眾 減少樹敵
- 功於忍耐 敗於暴躁
- 因地制宜 因機而變
- 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
- 將計就計 假癡不癲
- 避其鋒芒 攻其懈怠
- 善於觀察 重視訊息
- 從容鎮定 穩定軍心
- 滿招損 謙受益
- 重視環境 巧借地利
- 忠心耿耿 捨我為國
- 夷人治夷 本土戰略
- 愛惜蒼生 以人為本
- 深入敵後 妙用反間
- 循循善誘 金玉良言
- 愛才惜才 體恤趙雲
- 虛虛實實 示假隱真
- 不惜一切 求取人才
- 輪番作戰 以盈待竭
- 以舌為刀 罵死王朗
- 順詳敵意 並敵一向
- 知天知地 勝乃可全
- 小心謹慎 絕不輕敵
- 妙用空城 敢於冒險
- 一視同仁 賞罰分明
- 將與眾同 遇過責己
- 居安思危 以攻代守
- 順勢者昌 逆勢者亡
- 進退有節 神鬼莫測
- 機不可失 時不再來
- 張機設阱 以逸待勞
- 料事在先 勝人一籌
- 退避三舍 迂迴反擊
- 巧借天時 以少勝多
- 從嚴治軍 舉威務嚴
- 退兵增灶 瞞天過海
- 取用於國 因糧於敵
- 言而有信 一諾千金
- 將欲取之 先以予之
- 豁達大度 襟懷寬廣
- 廉潔奉公 兩袖清風
-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