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從文化傳統心理慣性出發,徹底剖析家庭教育現存問題,深入到家庭關係內部,給父母一個新的視角,新的思路,提出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創建和諧家庭氣氛,最終形成新的家庭互動模式。本書借助於對大量家長及孩子的來信,加以分析整理,肯定傳統留給我們的精華,對一些沉年積澱心理做了剖析,也與西方的教育做了一些對比。其用心是想給父母們一些提醒,同時提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與父母們共同探討,並嘗試建立一種新的良好的親子關係及家庭互動關係的模式。 許多父母的來信幾乎都描繪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孩子,並且發出「救救我的孩子!給我的孩子指條路!」的沉重聲音。 可是,難道問題僅僅出在孩子身上嗎?顯然不是,在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是家庭氛圍,家庭各成員關係的問題。 解鈴還須繫鈴人,有著這樣那樣問題的孩子,最終還是要在家庭裡解決這些問題。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產生不良心態往往是因為功利心在作祟,確切點說,是父母把孩子的教育塗抹上了過重的經濟色彩,過度地強調了教育的經濟目的,把眼前的教育和未來的掙錢、謀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於是,父母對學習,對考試,對分數的要求節節攀升,對孩子的壓制、安排愈來愈多,孩子則在這種機械操作中付出太多寶貴的童稚、幻想、希望……我們的教育似乎太沉重,環環相扣,沒有絲毫喘息的機會。 如果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最終成為完備知識和高度技術的奴隸,絕無幸福感和快樂感,僅僅成為一個會操縱知識技術的「機器」,那就與教育的目的南轅北轍了。 家庭教育上過重的經濟色彩、過度關注知識技術的學習,並不能使今天的孩子在未來獲得更多的幸福感。雖然他們也許會擁有體面的工作,會有豐厚的收入,假如沒有能夠享受這一切的和諧生命,有什麼意義呢? 知識技術的學習是人生命中的一環,只有它的發展和其他生命之環緊密配合起來,它的功效或是價值才可以體現出來。 反之,如果把重點過度放在知識技術的學習掌握上,忽視與其他生命之環的聯繫,它也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缺乏發展的活力和底蘊,最終,會像斷節的生物鏈一樣走入畸形,甚至崩潰的末路。 所以,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必須把過重的經濟目標放低,重視對孩子的道德、人格、創造力、人際關係的全面培養。讓孩子在未來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技術,為自己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同時,能從中享受生命的樂趣。
- 序
-
第一部分 16封來信
-
1.孩子教會我做父親
-
2.壞媽媽,請別傷害孩子!
-
3.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了?
-
4.總在擔心的媽媽
-
5.給女兒HAPPY的媽媽
-
6.孩子需要堅強的父母
-
7.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
8.留級後,孩子有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
9.孩子的恐懼因何而起
-
10.手心手背都是肉
-
11.倒數第一又何妨
-
12.愛的﹁戰爭﹂
-
13.兒子曾經是神童
-
14.母親的醒悟
-
15.愛的鎖鏈
-
16.心中的吶喊
-
-
第二部分 冰山之下
-
第一章 過去,現在——尋根求源
-
1.大河東去,流沙沉底
-
2.人生要事,教子讀書
-
3.書中自有黃金屋
-
4.東西來風各不同
-
-
第二章 以小見大——怎樣做父母
-
1.過去的夢,又飛了回來
-
2.西瓜還是芝麻?
-
3.到底誰說了算?
-
4.不同的眼睛看世界
-
5.不習規矩,難成方圓
-
-
第三章 你我,我你——親子關係
-
1.沉沙的痕跡
-
2.為愛導航
-
3.你幸福,我快樂
-
4.永遠畫不完的圓
-
5.交往法則
-
6.來自孩子的聲音
-
7.回頭看
-
-
第四章 你來動,我來動——和諧家庭
-
1.學習之重與生命之輕
-
2.過程比結果重要
-
3.是老師還是保母?
-
4.民主與專斷
-
5.變則通
-
6.媽媽,我也很脆弱
-
7.金窩銀窩都不要
-
-
後記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