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之路:1842─2049歷史並沒有終結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1434325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自序
  • 第一章 如何認識中國模式
    • 緒論
    • 從金融風暴帶出的問題
    • 從中國崩潰論、北京共識到中國模式
    • 50年來我個人對家國的認識
    • 認識中國是一個曲折的過程
    • 闡述中國模式的五個基本立場
  • 第二章 關於中國模式的討論
    • 中國學派 vs 西方學派
    • 從中國國情看中國模式
    • 張維爲的解釋
    • 潘維的解釋
    • 其他學者的觀點
    • 從普世價值看中國模式
    • 陳志武的《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
    • 其他學者的觀點
    • 擱置意識形態,直面中國實情
    • 中國的實況:社會、經濟和政治
    • 中國在恢復過去千年的正常地位
    • 中國文明復興
  • 第三章 中國模式綜論(上)
    • 何謂“中國模式”?
    • 中國之路的八個特徵
    • 混合理論模式
    • 混合經濟模式
    • 管治的延續性和全面系統思維
    • 以民爲本的政績認受性
    • 科學的試錯
  • 第四章 中國模式綜論(下)
    • 天下規模的中央統籌
    • 重新詮釋傳統並與國際接軌
    • 中國模式中的理論與實踐:學習、創新、獨立自主
    • 中國模式發展的三個階段
    • 從大歷史來看中國模式
    • 中國作爲大洲規模的國家不能簡單照搬西方模式
    • 中國模式的世界史意義
    • 用星球意識和物種意識來看中國模式
    • 延伸閱讀:都江堰
  • 第五章 中國模式特色(一):社會結構
    • 社稷、儒墨法等倫理價值
    • “制度治國”,而非“人治”
    • 制度的千年延續
    • 中國模式中的社會結構:縱橫交織的社會組織
    • 工人、農民、知識份子的狀況
    • 延伸閱讀
      • 一、墨家
      • 二、法家
      • 三、陰陽家
      • 四、縱橫家
  • 第六章 中國模式特色(二):經濟結構
    • 中國模式中的經濟結構:對資本的節制、引導和調控
    • 市場化的計劃經濟
    • 戶籍與田土、賦稅
    • 城鄉二元結構的作用
    • 延伸閱讀:戶籍制度
    • 現代中國的戶籍制度
    • 時代變遷與戶籍制度的改革
    • 戶籍制度與貧民窟,取消戶籍制的前提
  • 第七章 中國模式特色(三):政治結構
    • 中國模式的總體框架
    • 中國模式中的權力結構
    • 動力來自何處?
    • 中國模式中的政治結構
    • 每屆政府施政方針產生的流程
    • 權力制衡的一些問題
    • 從西方的民主談起
    • 黃石公園現象
    • 天命、民意與選票
    • 多層交疊的混合民主模式:三種民主制同時存在
    • 科舉制度是一種管治模式
    • 科舉制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
    • 朝貢制度作爲中國外交體制的參考
    • 朝貢體系與西方體系的衝突
    • 朝貢體系的影響
  • 第八章 中國模式的將來及其影響
    • 中國模式初展,國際形勢在變(1990–2011)
    • 茉莉花運動
    • 拉登之死
    • 中國模式的檢測標準
    • 資料公開促進維權意識
    • 此後四十年的發展改革方向
    • GDP 保八與民意分流
    • 福山教授與砰陀現象
    • 對西方憂慮的幾點回答
    • 反省西方意識形態,正確認識中國模式
    • 中國模式對於世界的意義
  • 附錄
    • 爲中國現代化付出努力的近百年志士仁人簡介
    • 結束語
    • 中外歷史大事年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