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前言
-
第一篇 政策与环境
-
在1977年8月邓小平召集的科教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摘要)
-
华罗庚、冯康、陆汝钤、孙继广、陈春先、郝柏林等 就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致方毅、邓小平的联名信
-
科学政策要容得百家争鸣
-
对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意见
-
不参加“非线性科学”专家委员会
-
1993年3月21日致宋健函
-
关于基础理论成果评审的信
-
我国物理学研究率先走向世界-读我国第二号科学技术黄皮书有感
-
改进我国自然科学奖评审制度的几点意见
-
建议尽快组建国家级的生物医学信息中心
-
关于院士候选人国籍的一条意见
-
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一些意见
-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节目插话摘录
-
二十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艰辛历程
-
《数字文明:物理学和计算机》一书中关于历史和政策的评述摘录
-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的修改意见
-
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管理和资助体制必须彻底改变
-
警惕用“宽容失败”掩饰研究资源的巨大浪费
-
尽快跳下“微软”的贼船
-
由获奖单位“自愿”付款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的做法是错误的
-
-
第二篇 理论物理与统计物理
-
理论物理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王竹溪 郝柏林
-
理论物理所:辞职、任职、卸职
-
理论物理学和理论物理所
-
“人生能有几次搏”-致全所研究生和研究人员
-
就理论物理的战略发展致路甬祥信
-
对某些理论物理战略方向的建议
-
“批判爱因斯坦”追忆
-
伊辛模型背后的故事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30年
-
-
第三篇 科学出版
-
就《科学》复刊寄语CUSPEA同学
-
《非线性科学丛书》出版说明
-
我国科技图书馆现状堪忧
-
科学书籍为谁出版
-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的一封信
-
错把极限作终结-评《科学的终结》一书
-
院士们共同参与提高《中国科学》的国际影响
-
-
第四篇 教育
-
中学生要为革命学好物理课
-
应尽快实行博士后流动制度
-
理论物理所实行“博士后”一年
-
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
-
就院教育局不必设置博士后专管机构 致周光召信
-
致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信
-
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
-
第五篇 学风
-
由“新学科”热联想到科研道德
-
关于一起剽窃事件致《中国科学报》编者的信
-
致周光召和学部主席团的信
-
“巴尔的摩事件”平反
-
伪科学与赝科学
-
老老实实做研究
-
论文署名和投稿的严肃性 一篇《科学时报》先答应而又不敢发表的短文
-
对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的意见
-
一篇被“留中不发”的研讨会书面发言
-
-
第六篇 人物
-
怀念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孟宪振 蒲富恪 章综 郝柏林
-
郝景盛
-
蒲富恪和小天线计算
-
陈春先在1959–1966
-
管惟炎(摘要)
-
彭桓武先生与理论物理研究所
-
告别邹承鲁先生
-
普里高津与中国
-
陈武博先生与国际统计物理学大会
-
朗道百年
-
-
第七篇 其他
-
对旅游、文物和外宾接待工作的一些意见
-
题词两则
-
就“沙尘暴”节目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主持人信
-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访谈记录
-
- 人名简介
- 作者简介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