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華氣象學史

出版日期
2011/0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52565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華氣象史不但是中國科技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國一部重要的文化遺棄,在世界氣象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國人不可不加以重視。

  本書將中國殷商以來,各朝代的氣象學術和氣象學思想加以考證、解釋和評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降水理論以及其他氣象學思想、氣象觀測儀器和觀測工具發明的經過、天氣預報方法的演進、中國先民對各種天氣現象的認識等等,內容豐富。本書為國內第一本氣象學史專書,可供研究中國科技史以及氣象學史者參考。
  • 氣象縱貫-劉君燦序
  • 再版自序
  • 緒論
  • 第一章 殷商時代(成湯十八年~紂王三十二年,西元前1766年~西元前1122年)-氣象學思想開始萌芽,並已有氣象紀錄和風信的觀測
    • 第一節 殷商時代的氣象知識
    • 第二節 殷商時代的氣象學思想
    • 第三節 世界最早的氣象紀錄
    • 第四節 殷商時代風信的觀測工具
  • 第二章 周朝時代(周武王十三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722年)-開始把天文與氣象結合起來以及對各種天氣現象加以解釋。並觀測自然界現象,以預測天氣
    • 第一節 《易經》暗示我們氣候變化有週期性
    • 第二節 《山海經》再度記述四方之風名
    • 第三節 《尚書》開始把天文學和氣象預測結合在一起,並說明四方之風
    • 第四節 《爾雅》對一些天氣現象加以解釋
    • 第五節 周朝初年的一次激烈風暴紀錄
    • 第六節 《詩經》對一些天氣現象加以合理的解釋,並根據自然界現象之觀察來預測天氣
    • 第七節 周朝的氣候紀錄
  •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代(周平王四十九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722年~西元前221年)-開始有八種風向的區分以及雲狀的分類。節氣和物候的內容也更加豐富
    • 第一節 《春秋》中的氣候和物候紀錄
    • 第二節 《左傳》記載有關雲的定期觀測以及大氣光象,和《國語》論述八風
    • 第三節 《管子》論述氣候對於人體健康之影響,並論述雲形與降雨之關係
    • 第四節 《禽經》和《師曠占》中之占候法
    • 第五節 《范子計然》對氣象水文循環觀念首先有所啟示
    • 第六節 《道德經》之占候經驗
    • 第七節 《莊子》論雲雨之關係及風之成因
    • 第八節 〈夏小正〉記述物候與節氣,並述及東風之名稱
    • 第九節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紅雨紀錄
    • 第十節 《呂氏春秋》首先就八風向分別加以命名,並首創雲狀的分類法
  • 第四章 秦漢時代(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東漢靈帝中平二十四年,西元前221年~西元220年)-完成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開始有濕度的觀測,並發明銅鳳凰和相風銅烏
    • 第一部分 漢代之氣象知識和氣象學術思想
      • 第一節 《淮南子》完成二十四節氣,首先描述風和濕度的觀測方法
      • 第二節 《禮記·月令》和對旱潦之預測
      • 第三節 《西京雜記》論雨雪之成因
      • 第四節 《周禮》分析日暈之結構
      • 第五節 京房創占候的方法,並解釋霓的意義
      • 第六節 《東方朔別傳》解釋觀測風向的原理
      • 第七節 《海內十洲》敍述奇異光象
      • 第八節 《河圖緯括地象》論水汽之蒸發作用
      • 第九節 《春秋緯元命苞》解釋各種天氣現象
      • 第十節 《易緯通卦驗》以節氣為標準,討論物候
      • 第十一節 《逸周書》集節氣物候之大成,建立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
      • 第十二節 《釋名》解釋各種天氣現象
      • 第十三節 《史記》記載奇異光象和測定空氣濕度的方法
      • 第十四節 西漢末年之紅雨紀錄
      • 第十五節 《論衡》論水文循環原理、雲和降水之關係、雷電之起因以及觀察空氣濕度之變化、預測天雨的方法
      • 第十六節 《說文》論雲與水汽之關係、樫木兆雨、雪霰的成因
      • 第十七節 《詩箋》論降雪之成因
      • 第十八節 班固之《漢書》記述雲形的分類以及濕度的觀測方法,《答賓戲》述及風颮電激
      • 第十九節 《傷寒論》論水文循環原理
      • 第二十節 《四民月令》中的占候歌謠
    • 第二部分 由漢代以後之圖書文獻考證漢代在氣象觀測上之成就
      • 第一節 測風術-使用銅鳳凰和相風銅烏
      • 第二節 對雨澤之重視
  • 第五章 三國及晉朝時代(魏文帝黃初元年~東晉恭帝元熙二年,西元220年~西元420年)-懸土炭,測驗空氣的濕度,以預測晴雨,相風銅烏改為相風木烏
    • 第一節 《蜀志》記載積雨雲
    • 第二節 占候家吳範的事跡
    • 第三節 占局部區域風雨的方法
    • 第四節 利用現成器物以預測風雨-積灰以預測風之將起,懸土炭以預測晴雨
    • 第五節 改相風銅烏為相風木烏
    • 第六節 《物理論》論水文循環原理
    • 第七節 《荊楚歲時記》第一次記載二十四番花信風
    • 第八節 姜岌觀察日出日沒景象,發現大氣折射陽光的現象,並給予正確的解釋
    • 第九節 《南越志》首次稱颱風為颶風和懼風
  • 第六章 南北朝至隋代(宋武帝永初元年~隋恭帝義寧元年,西元420年~西元617年)-論霜的預報法以及雪霰的成因
    • 第一節 世界最早的觀象臺-南京觀象臺
    • 第二節 藉動物之行為以輔助占候之術
    • 第三節 《後漢書》解釋「虹」及「風角」
    • 第四節 《千字文》解釋降雨及霜之成因
    • 第五節 《齊民要術》論霜的預報法
    • 第六節 《魏書》記載懸炭之舉
    • 第七節 《梁書》及一些詩賦記載相風烏
    • 第八節 《籟記》再論降霰和降雪之原理
  • 第七章 唐至五代(唐高祖武德元年~後周世宗顯德七年,西元618年~西元960年)-詳細分析日暈之結構,將風力分成十個等級,將風向區分成二十四個方位,使用相風旌觀測風向
    • 第一節 《周書》論述節氣和物候
    • 第二節 《晉書·天文志》論述厚雲與暴雨之關係,並詳細分析日暈之結構
    • 第三節 《觀象玩占》論述候風術,並將風向區分為二十四個方位,把風力分成十個等級
    • 第四節 《詩疏》論暴雪,《禮記注疏》首先合理地解釋虹的成因
    • 第五節 《朝野僉載》記載候風占雨之方法
    • 第六節 《開元天寶遺事》論述「相風旌」、「占風鐸」和「占雨石」,《南海百詠》記載唐代廣州建有候風金雞
    • 第七節 《舊唐書》記占候家劉孝恭之著作,《太白陰經》解釋「風角」之意義
    • 第八節 《嶺表錄異》及《投荒雜錄》對颱風之記載
    • 第九節 氣象預報在軍事上之應用
    • 第十節 《唐國史補》論犁頭風之預報法
    • 第十一節 《新唐書》記載奇異之光象
    • 第十二節 唐詩中所記載之關中氣象情況
    • 第十三節 《相雨書》
  • 第八章 宋代(自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南宋端宗景炎二年,西元960年~西元1277年)-氣象學術蓬勃發展的時代
    • 第一節 《太平御覽》首次收編前人之氣象學術和見解
    • 第二節 《辨姦論》中的占風卜雨方法
    • 第三節 蘇軾釋詠天氣現象之詩
    • 第四節 《師友談紀》記述占風旗和風之觀測紀錄工作,遼代國人使用鐵鳳凰觀測風向
    • 第五節 《宋史》記載奇異光象和靄霧
    • 第六節 《蠡海錄》論雨雪之成因和花信風的意義,並記述占候之諺語
    • 第七節 《事物紀原集類》論述相風術
    • 第八節 《夢溪筆談》和《景表議》中的氣象學術和氣象思想
    • 第九節 《侯鯖錄》記占候家劉師顏之成就
    • 第十節 《談苑》中的占候歌謠
    • 第十一節 《毛詩名物解》論霧與雲同類
    • 第十二節 《唐語林》記載風信和蜃景現象
    • 第十三節 《步里客談》首次解釋梅雨及其多雨之原因。〈觀物篇〉說明雨水之來源
    • 第十四節 《避暑錄話》描述舶趠風、雷陣雨和龍捲風
    • 第十五節 《通志》列出當時之氣象預報書籍
    • 第十六節 《演繁露》論花信風和鍊風,並區別梅雨和連綿春雨
    • 第十七節 《吳船錄》記載氣象歌諺,並首次描述峨媚光
    • 第十八節 《緯略》收編前人候雲占風雨之文獻
    • 第十九節 《數書九章》中的天池測雨、竹器驗雪和圓罌測雨、峻積驗雪
    • 第二十節 《朱子語類》中的氣象學術思想
    • 第二十一節 《夢粱錄》中之航海氣象學識及《舟子歌詠》之天氣諺語
    • 第二十二節 《性理會通》論述長安西風則雨之原因,並論降雨之原理
  • 第九章 元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西元1277年~西元1367年)-開始將占候歌諺加以韻語化
    • 第一節 兩次激烈風暴挫折了忽必烈征日之舉
    • 第二節 《廣輿圖》之〈占驗篇〉-供漁夫舟子使用的占候術,並已加以韻語化
    • 第三節 《平江紀事》解釋梅雨、入梅、出梅和舶趠風之意義
    • 第四節 《月令七十二候》詳細解釋節氣和物候
    • 第五節 元順帝勒司天監在南京雞籠山再度設置觀象臺
    • 第六節 《山居新語》描述水龍捲
  • 第十章 明代(明太祖洪武元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西元1368年~西元1644年)-占候諺語更加豐富,明末以後中國之氣象學術開始落在西人之後
    • 第一節 明太祖在雞鳴山上再度建觀象臺
    • 第二節 明代繼續有雨量之觀測
    • 第三節 《大全》論降水現象之原理
    • 第四節 《易經大全》引錄朱熹之論降水之原因
    • 第五節 明仁宗《天元玉曆祥異賦》中的祥異圖說
    • 第六節 《田家五行》之農家占候謠諺及占候術
    • 第七節 明憲宗以來的颱風調查報告
    • 第八節 明代中葉以後的特殊降雨現象
    • 第九節 《七修類稿》詳論水文循環原理,記載紅雨、黑雨之特殊現象,論述夏季雷陣雨的性質和預卜旱潦的方法,並解釋蜃景現象
    • 第十節 《兩山墨談》合理的解釋上現蜃景現象
    • 第十一節 《古今諺》中的占候歌謠
    • 第十二節 《荊川裨篇》論露、霧和霜之成因
    • 第十三節 《天中記》論黎風雅雨之原因
    • 第十四節 《滇行紀略》論雲南省之風雨情況
    • 第十五節 《書肆說鈴》論述春季花信風
    • 第十六節 《本草綱目》論露霜與海市蜃樓
    • 第十七節 《農政全書·占候篇》合理地整理《田家五行》中的占候歌諺
    • 第十八節 《風角書》是一本專論風的書
    • 第十九節 《表異錄》中的氣象學術和氣象學知識
    • 第二十節 《正字通》論梅雨與霉之關係
  • 第十一章 清代(清世祖順治元年~清宣統三年,西元1644年~西元1911年)-中葉以後氣象學術最落後的時期
    • 第一部分 清代中國人的氣象學術
      • 第一節 《農家占候書》
      • 第二節 《管窺輯要》敍述預測風雨的方法
      • 第三節 南懷仁首次將西方之濕度計和溫度計傳入中國,並建立北京觀象臺
      • 第四節 黃履莊自製驗冷熱器和驗燥濕器
      • 第五節 《明詩綜》敍述海水溫度對大陸上氣候之影響
      • 第六節 清初《風颱說》對颱風之描述
      • 第七節 《廣陽雜記》論述月令和物候有古今時地之不同,並記述甘肅平凉一帶先民使用槍砲消雹
      • 第八節 清初的氣象觀測和氣象觀測紀錄
      • 第九節 康熙年間,甘肅之喇嘛曾以砲火轟擊雨雲。雍正年間,許宏聲在甘肅固原提倡烏槍消雹法。清朝中葉,甘肅和四川先民亦以槍砲消雹
      • 第十節 《幾暇格物編》描述並解釋海市蜃樓,記述風向不連續現象,檢驗相風烏
      • 第十一節 《聊齋誌異》中有關夏雪和海市蜃樓之記載
      • 第十二節 《圖書集成》和《東華錄》中之氣象災害紀錄
      • 第十三節 《玉函山房輯佚書》收編漢朝以來之請雨止雨書以及請雨止雨的措施
      • 第十四節 合信首先將西方的氣壓觀念以及新式的氣壓表、溫度表介紹到中國來
      • 第十五節 《福建通志》描述颱風和東北季風的性質
      • 第十六節 《測候叢談》首次將西方完整的近代氣象學術引入中國
      • 第十七節 《地勢略解》繼續介紹當時西方的氣象學術
      • 第十八節 臺灣在割日前的氣象諺語
      • 第十九節 清末中國人所繪見於山西省境內之日暈圖
      • 第二十節 清末時代所出版的氣象學書籍
    • 第二部分 清代外人在中國建立氣象事業的經過
      • 第一節 中國境內最早使用近代氣象儀器觀測的氣象紀錄
      • 第二節 外國人在中國最早建立的氣象臺-北平(京)地磁氣象臺
      • 第三節 外人在中國最早從事現代氣象預報工作之機構-上海徐家匯氣象臺
      • 第四節 香港皇家氣象臺
      • 第五節 外人在臺灣和中國各地建立氣象觀測網的經過
      • 第六節 俄人及日人先後侵入東北建立測候網之經過
      • 第七節 青島觀象臺
  • 第十二章 民國成立以後(西元1912年~)-國人開始自辦氣象事業,氣象學術有長足的進步
    • 第一部分 民國成立以後,外人在中國所建氣象臺的建樹以及國人收回的經過
      • 第一節 上海徐家匯氣象臺
      • 第二節 青島觀象臺
      • 第三節 香港皇家天文臺
      • 第四節 日人在臺從事氣象建設的經過以及國人收回的經過
      • 第五節 日人在東北經營氣象事業的經過以及勝利後我國派員接收的經過
    • 第二部分 民國成立以後,國人自辦氣象事業和發展氣象學術的經過
      • 第一節 民國成立以後至北伐前的氣象學術活動和氣象事業建設
      • 第二節 北伐後至抗戰前的氣象學術活動和氣象事業建設
      • 第三節 抗戰期間到勝利後的氣象學術活動和氣象事業建設
      • 第四節 政府播遷臺灣後的氣象學術活動和氣象事業建設
  • 第十三章 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
    • 第一節 近世中外科學家對中國歷史上氣候變遷之研究
    • 第二節 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
  • 第十四章 餘論
  • 第十五章 論中國之氣象學術後來停滯不前的原因
  • 附錄 中華氣象學史大事年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