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易經的哲學原理

出版日期
200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668710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係作者研究易經哲學二、三十年來,在《王船山易學闡微》及《朱熹易學析論》的專著外,針對易學專家與專題所撰寫的單篇論文集。所探討的問題計有:天道、人性、感應與吉凶原理、家庭觀及家訓......以及《易》與《老子》的哲學對比研究等,論述簡潔扼要,精緻生動,發人省思。
  • 自序
  • 甲篇 易經專題研究
  • 壹、由易經哲學展望廿一世紀
    • 一、前言
    • 二、如何讀《易》?
    • 三、喚回人存有的根源感與淨化心靈的精神需求
    • 四、家庭倫理的重建
    • 五、對生態倫理的啓迪
  • 貳、「龍」在易經中所表徵的生命精神
  • 參、《易》哲學中的感應與亨通
    • 一、太極的結構、功能與目的
    • 二、貫通在太極與八卦中的一陰一陽之道
    • 三、「否卦」乃否證感應與亨通的反例
    • 四、「泰卦」是證成感應與亨通的範例
  • 肆、《易》書的吉凶理論
    • 一、前言
    • 二、由卦爻格局論吉凶
    • 三、《易》書吉凶理論中的人文因素
  • 伍、易經的天人觀
    • 一、前言
    • 二、易經哲學的宇宙觀
    • 三、「本天道立人極」的人生論
    • 四、結論
  • 陸、易經哲學的時中理念
    • 一、前言
    • 二、「時」與生生之德
    • 三、「中」的涵義
    • 四、天道運行的時中原理
    • 五、時中原理的人道實踐原則
  • 柒、《周易》與中國家訓
    • 一、前言
    • 二、《周易》的家庭觀
    • 三、中國家訓的涵義、形式及其源流
    • 四、《周易》對中國家訓的影響
  • 捌、論《周易》家庭生活的兩性關係及其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以伊川《易傳》為據
    • 一、前言
    • 二、《周易》的家庭觀及其所言及的兩性關係
    • 三、《周易》兩性關係所規範之家庭角色在中國傳統社會之影響與發展
    • 四、伊川《易傳》對《周易》兩性關係及家庭觀的詮釋
    • 五、《周易》兩性關係觀之時代困境與展望
  • 玖、《易》教的人文精神及時代意義
    • 一、前言
    • 二、人文與文明
    • 三、《易》書「聖人之道四焉」的人文精神
    • 四、《易》書的教育原理與方法
    • 五、結論
  • 拾、易學的審美觀及其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 一、前言
    • 二、圖象結構的形式美及其托象寄意
    • 三、易學審美觀對繪畫美學的影響
    • 四、受易學審美觀影響下的繪畫創作品
    • 五、結論
  • 拾壹、從「理一分殊」觀朱熹易學與環保哲學
    • 一、前言
    • 二、朱熹對「理一分殊」說的承繼和發展
    • 三、理一分殊的易學宇宙論模式
    • 四、當今環保哲學的緣起與趨向
    • 五、理一分殊所可能蘊涵的環保哲學
  • 拾貳、《易》、《老》哲學理趣之異同
    • 一、《易》、《老》的宇宙觀
    • 二、《易》、《老》的認識論
    • 三、《易》、《老》的人生論
    • 乙篇 專家易學研究
  • 壹、帛書易說有無儒法合流的意向?
    • 一、前言
    • 二、漢初儒、法合流的思想背景
    • 三、帛書易說有無法家思想傾向?
    • 四、結論
  • 貳、比較王弼與程頤的《易》注及本體論
    • 一、前言
    • 二、王弼易學的源流與注《易》特色
    • 三、王弼《易》注的本體論
    • 四、程頤易學的淵源與注《易》特色
    • 五、程頤《易》注中的本體論
  • 參、伊川《易傳》的天道與人道
    • 一、天道論
    • 二、人道論
  • 肆、伊川《易傳》的政治理念
    • 一、伊川的經學價值觀
    • 二、伊川《易傳》的成書歷程及其特色
    • 三、《易傳》政治理念的形上學基礎
    • 四、《易傳》中的主要政治理論
    • 五、結論
  • 伍、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
    • 一、對儒家經學與《易》書的研究價值觀
    • 二、研究取向與注疏方法之對比
    • 三、朱熹易學對伊川易學的繼承和發展
    • 四、朱熹易學與伊川易學的重大差異處
  • 陸、船山易學觀與朱熹易學觀之比較研究
    • 一、船山對歷來易學家之評議及其所持的易學觀
    • 二、朱熹對歷來易學家之評議、其易學觀及其與船山易學之比較
  • 柒、船山易學之研究綱領
  • 捌、李光地的易學初探
    • 一、前言
    • 二、李光地的易著及其對《易》之成書、易學之研究的看法
    • 三、解讀《周易》之基本方法
    • 四、李光地易學的基本思想
    • 五、結論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